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坚定信心深耕中国市场

发布日期:2025-04-2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李亚楠 编辑:李沛洋
记者:李亚楠 编辑:李沛洋

2025年上海车展释放出一个明确趋势,跨国整零企业正以“深度本土化”战略全方位拥抱中国市场,这种“更中国”的打法,不再局限于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更体现在与本土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全球化布局等维度。

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多年,安波福已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本届车展期间,安波福不仅首发多款面向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方案,还宣布了在中国瞄准自主可控纵深推进本土化战略,一系列动作无不透露其深度参与、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我们长期看好中国市场,我们会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安波福全力深化“在中国,为中国”的在华战略。

实际上,在中国汽车产业链布局多年,安波福早已建立了拥有超2000家的本土化供应商体系,其间核心物料国产化率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其频频加快对华投资步伐,本土化布局已超越简单的本土化生产范畴,向产业链纵深挺进。据了解,继去年接连设立风河上海软件中心、常熟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并投资中国本土智驾科技企业MAXIEYE之后,安波福两座聚焦新能源汽车的全新工厂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投产。

杨晓明坦言,在中国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是安波福当前的核心目标。“过去的国产化侧重于‘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采购’,但如今深化国产化布局,‘自主可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更强调知识产权可控与生态体系自主。”他进一步指出,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安全性。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为中国客户提供连续、可靠、不可中断的供应成为重要考量。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也是技术变革的前沿阵地,在智电时代尤为如此,能否拥有更好的本土决策能力、增强本土研发制造能力、加大本土协同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杨晓明坦言,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无现成经验可借鉴,需依靠中国本土团队自主创新。“比如第六代驾驶辅助系统、下一代以中国芯片为基础的产品、跨域融合等产品,这些创新需求在海外市场近乎空白,因此我们强调本土创新与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芯片国产化是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推动芯片前瞻性国产化更是我们发力的重点。”他说。

以此次上海车展为窗口,安波福重点展示其高度国产化的供应链,首发的众多产品均为与本地生态链紧密合作的成果,成为其“深化国产化”的生动注脚。其中,中国本土开发、知识产权属于中国的风河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风河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不含国外管控组件、不受出口管制限制,相关的工程服务与技术支持也完全实现了本土化。基于风河软件底座和AI技术,安波福还展出了多款智能汽车本地化解决方案,均可在国产供应链基础之上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组织架构的调整是安波福快速应对产业趋势和市场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其深化本土战略的重要一环。据杨晓明介绍,这种内部的机构改革,就是把中国业务独立出来,摒弃传统矩阵式管理,形成统一的中国业务体系,实现从研发新品、客户议价、量产产品到投产管理的全流程本地化自主决策,直指中国市场对“快速迭代、快速响应”的需求。

当然,与跨国整零企业深化本土化相呼应的是,中国车企和供应链正加速出海。安波福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生态链重要支点的孵化和带动效应日益显著,已助力众多国内合作伙伴接入全球汽车供应链。据介绍,预计至2027年,安波福中国将实现国内供应链的全球覆盖,支持本地客户的出海布局,将融合共生共赢关系提升到新广度和新深度,在植根中国的同时服务全球市场。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站在技术革命与市场格局重塑的交汇点,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对于跨国整零企业而言,唯有深度融入中国市场,方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我们正在全力、全速推进本地化战略2.0,以中国技术、中国人才、中国速度、中国成本、中国供应链,构建起全面、彻底、完整的中国方案,与本土‘朋友圈’无缝合作,持续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在中国的无界融合、进化与普及,用深度国产化的产品助力中国汽车征战海外市场。”杨晓明最后说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