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上 钠离子电池汽车依然不在C位
如果有人问在上海车展前汽车圈热点词是什么?那一定是“智驾”和“电池”。
工信部叫停了智驾的过度宣传之后,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参展企业没有像以往一样高调宣传高阶智驾。工信部禁止的字眼,在车展现场更是一个也没有出现。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这次新规比以往严格了很多,特别强调热失控后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电池,相比于锂电池,钠电池的能量密度虽然稍差,但其热失控风险远低于锂电池。然而,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钠离子电池汽车依然不站C位。
钠电池与锂电池优势对比
在元素周期表中,钠的原子量为23,锂的原子量是7,不足钠元素的1/3,由于原子量的差别,注定了钠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及锂电池。
一般来说,评价一款电池能否商业化,能量密度就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安全性,经济性,生产工艺等指标的重要性同样不亚于能量密度。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科海钠董事长胡勇胜告诉记者,如果只考虑能量密度,氢元素最高,但燃料电池的使用并没有锂电池广泛。
另有一位电池行业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电池的能量密度够用就行,安全性,经济性,生产工艺等指标对产品的竞争力反而影响更大。
最近,宁德时代发布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中科海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165Wh/kg了。显然,两者的数值有点些许差异,这源于双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宁德时代采用锰铁基层状氧化物,中科海钠采用铜铁锰氧化物,晶体结构属于P2型层状氧化物。
得益于正负极材料的创新之举,今天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要知道在若干年前,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已达到165Wh/kg左右。如今,钠电池也能达到这一能量密度。据了解,前不久,中科海钠与华阳集团、中车时代、一汽解放、绿动集团、三一重卡、江淮汽车等已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记者梳理了汽车企业发布的信息,奇瑞QQ冰淇淋、比亚迪海豹X、领克900等都有钠电版。
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卷”价格,成本低是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手段。相比于锂电池,钠电池的成本有极大的优势。
从成本端看,钠离子电池原材料成本仅为锂电池的1/30,但钠电池使用量较小,还没有显示出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下降。当前钠电池的制造成本仍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不过也迎来了一些好消息,前不久,中科海钠发布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总成本降低20%。
办法总比困难多。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曾在发布会上坦言,钠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需与磷酸铁锂电池形成“梯度组合”。宁德时代这么说,也这么做。前不久,宁德时代发布骁遥双核电池,其中就有钠-铁双核电池,该电池容量75kWh,续驶里程700km,在-40℃环境下续航表现优异。
在安全端,钠电池明显优于锂电池。钠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更高,且热失控后释放的能量和气体量较锂电池更少,火势蔓延速度更慢。中国科大的研究表明,即使钠电池在轻微电滥用(如过充、过放)下,其热失控风险仍低于锂电池。
究其原因,据文献资料显示,钠的原子半径更大,离子半径也更大,这会影响它们在电池中的扩散速度和电极材料的稳定性,这使得钠离子的迁移率可能较低,减少了枝晶形成的风险,从而降低了短路和热失控的可能性。
钠电池应用有待突破
钠离子电池在车展上的“非C位”表现,实则是其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匹配度的体现。当前,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路径主要聚焦于三大领域,亟待突破。
在北方寒冷地区市场,钠电池有广阔市场前景。骁遥“钠-铁”双核电池在-40℃环境下仍能保持90%以上能量,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新能源车的理想选择。上汽名爵MG4量产版搭载钠离子电池后,低温容量保持率超90%,这就验证了钠离子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理论上来说,在A00级微型车与混动车型上应该首先采用钠离子电池。因为钠离子电池的低成本特性,使其成为微型电动车的降本利器。曾有车企内部人士透露,采用钠离子电池的A00级车型,电池成本可降低1.5万元,这对售价5-8万元的微型车市场极具吸引力。同时,在串联式增程混动车型中,钠离子电池可作为小容量动力电池,与增程器形成“小电池+大油箱”组合,兼顾成本与续航。
商用车电动化同样是钠电池的蓝海。中科海钠的商用车解决方案已获多家物流企业订单。其钠离子电池在干线货运场景中,可实现“少装、快充、多用”,电池装载量减少15%,充电时间缩短至20分钟,且日均行驶里程提升30%。这一方案直击商用车用户对运营效率的核心诉求,成为钠离子电池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突破口。
钠电池有望从配角进阶为主角
尽管钠离子电池汽车未在上海车展C位亮相,但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已悄然加速。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电池企业,正通过与车企、供应商的深度绑定,推动钠离子电池从技术验证走向量产落地。
在供应链端,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国产化率已超90%,这一点特别重要,目前,全球经济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一旦我国锂资源进口之路受到阻碍,将对我国电动汽车生产与销售造成极大的影响。此时,钠电池将迎来朝阳。
国内有部分上游材料企业看到了钠电池的未来前景,正在积极布局。多氟多、天赐材料等企业实现六氟磷酸钠量产,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则完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中试。而这一产业链的日渐成熟为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车企端,奇瑞“猎风”车型搭载的钠离子电池包,续驶里程已突破1500公里,成为车展上最受关注的钠离子电池应用案例。这一成绩背后是奇瑞对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效率的全面优化,证明钠离子电池与整车技术的协同创新已进入深水区。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已将钠离子电池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点支持方向,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推动老旧营运货车钠离子电池化更新。这些政策信号,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隐形推手”。
技术暗流终将汇成产业浪潮
2025上海车展的展台上,钠离子电池汽车虽未占据C位,但其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与产业链协同,已勾勒出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企业的布局表明,钠离子电池的定位并非“颠覆者”,而是“补位者”——它将在低温场景、低成本市场、商用车领域等锂电池难以覆盖的细分赛道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以及固态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探索,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7年后逐步渗透至主流乘用车市场。届时,新能源车市场的技术格局将从“三元锂vs磷酸铁锂”的二元对立,演变为“三元锂+磷酸铁锂+钠离子”的三足鼎立。
在这场新能源技术的马拉松中,钠离子电池或许不是跑在最前面的选手,但它正以稳健的步伐,为行业提供一条更安全、更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当技术的暗流汇聚成产业的浪潮,钠离子电池终将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新能源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