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依靠法规撑腰 保障款项支付 汽车供应链或将受益
4月2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提出,今年将聚焦“四乱”、拖欠企业账款、企业成本负担重等问题,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要聚焦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开展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严格源头管理,加大对新增拖欠的惩戒力度,建设国家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健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此前不久,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公布,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从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款项支付责任、完善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措施、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几个层面做了重点修订,加强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
对此,汽车行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格外关注。在汽车供应链中,中小零部件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账期普遍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且即便账期结束客户还常以承兑汇票支付,货款拖欠现象屡见不鲜,影响到公司的资金周转与行业健康发展。随着此次政策法规的实施,账期顽疾的治理和解决正在迎来“曙光”。
法规修订保障款项支付
记者了解到,新条例设“款项支付规定”专章,主要从三方面做了修订:一是进一步明确付款期限。明确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款项支付期限要求,特别是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二是进一步完善非现金支付方式。明确规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三是明确对无争议款项的付款义务。增加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交易,部分存在争议但不影响其他部分履行的,对于无争议部分应当履行及时付款义务。
同时,新条例设“监督管理”专章,推动建立相关制度,主要做了以下修订:一是明确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增加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应当每年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向其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报告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情况,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定期听取本行政区域内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汇报;二是建立约谈通报制度。明确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严重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等情形,有关部门可采取函询约谈、督办通报等措施;三是进一步细化限制措施。明确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对机关、事业单位在公务消费、办公用房、经费安排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对大型企业在财政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融资获取、市场准入、资质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
投诉处理机制是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条例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一是明确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建立国家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二是明确相关时限,受理投诉部门应当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程序将投诉转交处理投诉部门,处理投诉部门应在30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投诉人,情况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处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三是明确受理投诉部门、处理投诉部门、投诉人、被投诉人等各主体的权利义务。
律师车评人丁斌认为,新条例立意高远、更聚焦真实痛点,将给汽车供应链带来诸多利好。比如,零部件供应商的资金回笼速度有望加快,可用于研发投入、设备更新,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增强汽车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若能及时收到“真金白银”,将进一步保障资金流稳定,促进汽车供应链的顺畅运行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账期何以成为行业惯例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2020年7月由国务院颁布,在2024年进行修订,新条例于2025年3月公布。丁斌强调,新条例的性质为行政法规,效力仅次于法律。从行政法规层面强势介入,说明中小企业货款被拖欠的问题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整车企业在汽车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采购零部件、原材料时拉长付款周期的现象比较普遍,常将账期设定在3个月至半年,甚至更久。中小零部件供应商有苦难言,它们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生产,以满足客户高标准、快节奏的要求,资金回笼却无法保证。面对整车企业开出的承兑汇票,供应商无奈接受,贴现又折损利润。而一旦整车企业因市场波动、经营不善等因素陷入困境,拖欠货款很容易成为“家常便饭”,供应商面临催款无门、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危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七八年前曾为国内汽车企业配套,但国内汽车行业付款账期太长了,外资及合资车企的账期则相对合理。
据供职于某车企的汽车渠道专家安阳介绍,账期较长一直以来都是行业传统和惯例,实际上这与车企的商业模式有关。一辆汽车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车企以相对较低的首付款从供应商那里拿货开展生产,造好车后再批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往往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寻求库存融资向车企付款,只要车辆出库货款就到账。车企通过这种方式,保证资金周转。
安阳认为,大多数车企的毛利并不高,纯利更是仅有4~8个百分点。而作为大型制造企业,车企在兴建厂房、人员招募以及企业运营方面的成本却很高,如果不采用这种“上下关联”的方式,就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尤其当下汽车行业‘价格战’正酣,比拼的不是车企利润,而是现金流。这更要求车企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进而导致拖欠供应商货款情况较难改观。”安阳告诉记者。
“内卷”不破,账期难短?
虽然新条例出台并将实施,但零部件企业还是有所担忧。杭州阔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志强表示,汽车行业长账期是一种多年形成的市场行为,在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治理这一问题的约束力能有多大尚待观察。
安阳认为,账期长和拖欠货款的背后动因,是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例如,近几日备受关注的美国加征关税事件,对日、韩以及欧盟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影响较大,它们向美国出口汽车规模巨大,为保护本土支柱产业,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的难度可能进一步增大。
“全球汽车产业是一个闭环,看似对中国影响并不大的一项政策,最终也会以另一种方式深刻影响中国汽车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拉长账期、拖欠货款恐怕难以避免。”在安阳看来,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阵痛,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待汽车行业“淘汰赛”结束,多数车企才能拥有相对良性、健康的资金状况,长账期、拖欠货款的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武志强也认为,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深层次原因。他的公司曾经为雷丁汽车供货的账款,已经随着这家车企的衰落而几乎成为一笔死账。“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本来资本实力就不是很雄厚,一旦运作不成功就只能拖欠供应商货款,如果车企倒闭,这笔钱也就变成了死账。很多中小零部件供应商因此不敢接大单,甚至无法忍受而逃离汽车行业。”他向记者直言。
武志强表示,杜绝长账期和拖欠货款,本质上还要抑制汽车行业没有底线的恶性竞争,只有把产品层次做高,让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利润,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感叹道:“值得欣慰的是,仍有少数企业在取得良好发展成绩之后,主动给予供应商更高的利润空间,推动零部件企业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进而助力行业进步,这才是理想的产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