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技术自主化与产业崛起的逆袭之路

发布日期:2025-04-15·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张彤 编辑:张彦武
作者:张彤 编辑:张彦武

在21世纪全球汽车工业版图上,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堪称一场史诗级的产业革命。从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中国车企用30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模仿到创新引领的历史跨越。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变速器技术的突破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市场换技术的被动追随者,到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的全球竞争者的蜕变轨迹。
  1994年,桑塔纳国产化率突破85%时,中国汽车人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现实:作为“汽车三大件”之一的变速器,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彼时的自主品牌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在技术封锁与市场夹缝中开启艰难探索之路。
  中国的第一代自主车企,通过模仿国外成熟产品,逐步掌握同步器、齿轮啮合等基础技术。虽然还存在换挡生涩、噪声偏大等问题,但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实现手动变速器的自主生产。这种“拆解-测绘-仿制”的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的早期阶段,为技术积累提供了原始土壤。
  浙江、江苏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齿轮加工、壳体铸造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这些草根企业的崛起,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更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工艺的“隐形冠军”。但同时出现的质量问题引起车企高度重视,这促使企业引入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台架试验、道路试验的验证标准。正是这些早期教训,让中国工程师深刻认识到:仿制可以解决有无问题,但可靠性需要系统化的工程能力支撑。
  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以1364万辆销量跃居全球第一时,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自动变速器市场被爱信、采埃孚等外资企业垄断,自主品牌在自动挡车型领域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场关乎产业升级存亡的技术攻坚战就此打响。
  盛瑞传动在2008年启动8AT研发,通过独创的“行星齿轮+定轴齿轮”复合传动方案,突破结构上的专利壁垒。2016年陆风X7配装的8AT,实现了中国AT自动变速器标志性的突破。
  2008年,中发联的成立,集十大车企之力联合研发双离合技术。虽然联合研发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催生了多家自主品牌车企的双离合器变速器(DCT)的自主方案,才有此后DCT研发生产制造全方位的突破。
  当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时,中国车企在混合动力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技术爆发力。变速器技术在此过程中完成华丽蜕变,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支点。
  比亚迪DM-i电混系统,创新性地将双电机与单挡减速器集成,通过发动机直驱离合器实现串并联模式智能切换,使用该构型的插电混动成为中国市场混合动力的主流构型。该结构结合高效发动机在亏电状态下仍能保持百公里4升的超低油耗。2024年比亚迪混动车型全球销量突破200万辆,印证了自主混动技术的市场统治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首创两挡变速机构,以及之后的诸多变形,适用于SUV的四驱驱动,为细分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相比国外的串并联系统增加高速直驱挡位,使发动机高效区间利用率得以提升。吉利雷神动力开发的3挡DHT Pro,通过行星齿轮组与双离合器的创新组合,实现全速域动力无感切换,在整车经济性和动力性间做了很好的平衡。东风公司的马赫动力,创造性地结合了功率分流与串并联的优点,改善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同时又避免了一些各自的缺点。这些技术突破证明,在电动化时代,变速器不再是简单的传动装置,而是能量管理系统的智能中枢。
  电机技术的突破,使扁线油冷电机效率达到97.5%,齿轮供应商则研制出大扭矩、低噪声的混动专用齿轮组,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领先电池技术,为混动变速器布局创造更多可能。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技术护城河。
  变速器技术的自主化进程,本质上是整个汽车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升级。这个过程中形成的4大能力体系,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长安汽车建立的“五国九地”研发网络,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协同开发。一汽130亿元打造的研发基地,配备上百台变速器专用试验设备,可将开发周期缩短40%。这种体系化创新能力,使中国车企能够快速迭代推进技术进化。变速器制造的数字化工厂,通过工业机器人+5G视觉检测系统,将装配线精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同时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使变速器试验验证效率大幅提升。
  202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混动变速箱技术规范》,首次将高效区间占比、模式切换时间等62项指标纳入标准体系。在ISO/TC22国际标准化会议上,中国专家提出的DCT润滑标准修订提案获得通过。这种从“遵守规则”到“制定规则”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变速器产业的发展,从手动变速器时期的需求拉动,到混动时代的技术推动,始终保持着市场敏感度与技术前瞻性的精准匹配。在DCT研发中引入博格华纳,在混动系统开发中自建专利池,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的策略,既避免了重复研发的浪费,又确保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
  变速器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齿轮加工装备(秦川机床)、热处理技术(天润工业)、传感器芯片(赛卓电子)等20余个关联产业的技术升级。这种链式创新效应,使中国汽车工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当满载中国生产的整车的远洋巨轮驶向全球,世界终于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持续30年的技术创新长征结出的必然果实。变速器技术的进化史,既是民族工业打破技术封锁的奋斗史,更是中国智慧重构全球产业秩序的宣言书。
  (作者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先进驱动系统分会秘书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