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大会演讲实录 | 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吴胜男:产业政策与宏观经济形势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5-02-26·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玲玲 整理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玲玲 整理 编辑:李沛洋

2025年2月21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大会上,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吴胜男发表了题为《产业政策与宏观经济形势对2025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汽研的吴胜男,我们团队专注于汽车产业政策研究,是一个政研智库团队。今天非常荣幸受《中国汽车报》邀请,和大家分享我们团队对汽车产业及其政策的相关观点。

今天交流的内容可以说是“命题作文”,主要从产业宏观经济形势和最新走向出发,预判2025年及更长远时期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将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是宏观环境分析,二是对未来产业的预判。

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已进入低增速常态。相关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大概维持在3.2%,与去年持平,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谷发展期。这对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一个旧时代即将结束,新时代即将开启。这个新时代内涵丰富,它是动荡、内卷、竞争激烈的时代,但也会催生新的头部企业,充满机遇与挑战,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具体可从四个维度来理解:一是大变局。当前,大国博弈、地缘政治风险存在,全球经济动态前行,AI和互联新技术变革达到关键节点,全球车企竞争格局有待重塑,中国企业已跻身全球前十车企行列。二是挑战,从全球化视野看,汽车产业出海面临诸多壁垒。面临的绿色低碳、贸易保护的壁垒,特别是美国提出了提高关税、人工智能的出口管制以及俄罗斯相关的关税和认证要求新的变化,对车企国际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转型与机遇来看,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供应链和产业价值链将全面重构。中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软件和生态商业模式发展空间巨大。不过,未来5-10年,汽车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也会增大。

对于中国来说,汽车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发展新能源汽车,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在这样的宏观导向下,各部委出台了许多政策。据我们统计,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总基调下,各部委累计发布了130余项汽车产业政策,里面涉及到新能源、智能网联、氢能、国际化、低碳、装备制造以及相关的以旧换新综合性的政策。

具体回顾这130项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政策的发展基调。第一个是稳增长,去年到今年年初,持续发布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市场新动能。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特别提出治理内卷式竞争的重要举措,以旧换新的政策后续将继续影响市场和产业发展。

政策发展的核心在于推动汽车产业向前迈进,特别是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各部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旨在加速整个行业的繁荣。其中,智能网联领域尤为引人注目。去年年初,工信、公安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最新政策。想要通过试点政策解决三大关键问题:首先,明确智能化互联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及建设标准,通过试点先行示范进行探索,弥补过去在此方面的不足;二是增强车辆智能化与网联化的相互赋能效果;三是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多元主体汇聚于同一生态中,实现良性互动与发展。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技术路线融合、产业融合以及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迎来利好,包括大数据、云端平台等领域也将迎来较好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领域正迎来多重政策利好。首先,政策导向不仅鼓励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着重于布局前瞻技术,特别是车网互动的试点。去年已选取不少于五个具备良好发展基础、政策力度大、带动效应强的城市及V2G项目进行试点示范,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国家金融局今年1月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保险的指导意见,旨在营造更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备受关注。商务部等部委正组织智库和研究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高质量出海。去年年初,商务部发布的意见明确了海外研发中心设立、海外市场研究、海外维修售后能力布局以及出口运输基础方案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指导,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出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针对汽车出海出台专项支持性举措,加强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共同支撑产业的出海。这些政策基调无疑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虽然我们新的技术还是在发展,但是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来看,更多的还是要管安全。去年8月,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通知》的意见稿,预计正式稿将很快出台。该政策主要针对当前行业热点,如组合辅助驾驶、OTA升级等出现的安全、质量及宣传不规范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监管和明确要求。二是7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有关测绘地理信息的管理通知》,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场景测绘数据的采集及测绘行为做了明确的管理规定。因此,相关企业需高度重视合规要求,对GIS数据资产进行盘点和识别,确保与图商的合作依法合规,以保证产品的正常合规运行。

其次,回顾宏观经济及产业发展,我们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预判。从市场角度看,随着传统汽车市场规模的加速收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加持将使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更亮眼的表现。我们测算,2025年汽车产销规模预计达到3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将超过1600万辆,渗透率将达到50%。

另外,从自主品牌发展角度看,过去传统汽车时期以合资车企和外资供应商为主导,但当前新能源时期及未来智能网联下半场时期,国内汽车产业将更加以自主企业为主导。未来3年,我们判断国内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突破80%。这一判断基于历史数据、新型消费需求的转型、中国企业对产品定义能力的增强、消费者用户体验的重视、产品迭代更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品开发周期等众多因素的测算。因此,未来自主品牌的发展将有更亮眼的突破。

在产业出海方面,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的直接整车出口量将达到600万辆的峰值。这一预测基于我们对日本汽车出口及海外建厂规模的深入研究。从技术维度看,未来多领域技术融合将成为常态,核心领域的国际化替代加速。纯电、插电增程、氢燃料电池及氨内燃机、纯氢技术等多维度技术路线将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方面,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迭代,算力、数据、大模型成为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飞行汽车智能技术也进入快速落地阶段,未来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此外,在智能驾驶领域,L3、L4及L2级智能驾驶将相互赋能,长期共存。当前L2级功能搭载率较高,随着NOA技术的发展,其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成本降低。企业布局也将逐步转向NOA技术路线。去年NOA市场渗透率超过10%,今年预测将达到20%至30%。未来,随着L3级算法迭代及安全性提升,L3级市场占比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L4级技术也将在2035年获得新发展。因此,L2级、L3级、L4级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将相互赋能,长期共存。

从产业生态的视角来看,人类正逐步迈入了后工业的文明时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需密切关注生产要素及其与生产力的关联变化。以往,生产关系多为线性的供应链模式,生产要素聚焦于实体厂房、流水线等技术。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的线性供应链正逐步向网状结构演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生产要素的革新,即从物质化的厂房、流水线转向数据、人工智能及信息智能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掌握海量数据、智能化技术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未来的产业生态将迎来重构期,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需求,需要新型的网状的社会分工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

基于技术分层分析,未来汽车领域可划分为六层技术解构,包括机械结构层、能源供给层、电气架构层、操作系统层、应用软件层及云端数据层,将催生软件系统生态、能源供给生态和数字运营生态的三位一体新生态构建。

在这一全新生态下,企业将拥有新的定位和分工。我们判断,后工业文明下的汽车供应链将呈现四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硬件厂商、软件生态企业、能源生态企业及运营平台。这些企业将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并在技术推动和成本降低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的发展生态重构背景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迅速在新的生态体系中找准位置,这是未来亟需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谈及企业层面,生存是首要考量,而生存往往与价格战紧密相连。当前,汽车产业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我们对于价格战的理解是消耗战,优势企业将在此过程中逐渐淘汰劣势企业。近年来的价格战呈现出升级、进阶并持续的趋势,不仅局限于终端价格竞争,其压力已渗透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利润率数据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均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企业需迅速明确自身定位。在未来新的生态格局中,强者将愈发强大,全方位布局将成为常态。而对于能力较弱或具备独特竞争力的企业而言,寻找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向高竞争力状态转型升级成为迫切需求。这要求政府、行业及企业自身共同研判新的高竞争力发展路径,这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以上是我们对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思考,抛砖引玉提供思考,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