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下,电池新能源产业用中国力量应对出海风险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电池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已实现从国产化到国际化的转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占比超过60%,但进入2024年以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愈发复杂多变,海外市场开拓的风险应如何洞悉?又如何应对?
在11月13日-16日举办的电池“达沃斯”2024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针对电池新能源产业企业出口与出海发展现状、面临的风险以及应对方法进行了探讨。
“新三样”出口额破万亿大关,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2.8万辆,同比增长3.6%;2024年1-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5.8万辆,同比增长6.3%。
据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介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连续9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今年将实现十连冠,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将突破1200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已稳超50%,这意味着在每售出的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而在锂电池领域,2022年,我国锂电池行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级别,达到1.2万亿元;2023年延续增长态势,进一步提升至1.4万亿元。同时,2023年,我国锂电池、光伏、新能源车等“新三样”出口额首破万亿大关;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额达7578.3亿元,出口市场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受到广泛欢迎。
由此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世界的竞争力大幅增强,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会上表示,随着电动化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也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对电池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面对全球电池市场,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从市场区域分析道,当前,中国为全球电池需求最大市场,美国增速最快,欧洲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重点方向,东南亚市场潜力较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江峰则表示,我们国家打造的锂产业链是全球最完整的,从采、选、冶到电池材料、车、回收,这是包括欧洲、美国、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的优势。
谈到电池企业迫切选择出海的原因时,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东波直言道:“这主要是客户有本地化的需求,在海外设厂,能够确保海外客户供应链的稳定,增加客户的信心。另外,在海外设厂,能更贴近终端用户,及时响应和提供服务,也能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还可以规避以后潜在的贸易冲突。”
“锂电池这几年发展迅速,世界上70%的锂电池产能都在中国,但是还有30%是在海外。我们希望利用海外产业链还不太完整的时候,先介入进去。客户在海外,尤其是欧洲、美国等地,这种电池产能还不是特别充足的时候,我们作为材料供应商及时与客户配套,把工厂建起来,为他们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这是我们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他坦言道。
出海成本高、风险大,供应链存难题
出海,于电池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出海的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郁弼指出,其曾准备在比利时设工厂,但是在经过详细调研和测算成本以后,发现建造成本、土建成本、营运成本比国内至少贵三倍。“不论是在西欧还是东欧,人力成本是相当惊人的。”他说。
产业链企业代表广东捷盟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军峰表示,装备跟材料、电芯的出海逻辑还不一样,因为装备的周期特别长。装备的出海从国内的制造到后期在国外的安装和服务,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而国外当前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而国内的技术人员很难长时间在国外长期逗留。除此之外,在国外的后期运营过程中,还要花大量的人力。国外人工费用非常高,而且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是不能在现场动手施工的,但是国外人员又没有这些技术基础,需要我们去教他们,这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过程。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陈泉泉也总结了几点风险和挑战:一是在落地和建设方面,碰到地缘政治的问题,有些地方都不让落地,落地了之后压力很多,监管的政策及补贴存在不确定性,包括技术工人招人的问题,还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都有很大挑战;二是成本和供应链的问题,从上游的矿到生产设备、物流与仓储,以及到本地化的采购,这是成本和供应链的问题;三是本地化运营的问题,一个公司在另外的国家进行运营,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法律体系、文化的差异,人才、团队和社会责任等。
贸易壁垒与保护主义下如何避险?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大时代、大变局下,电池新能源产业更加需要韧性向上、破局向新的中国力量与大智慧。
当前,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已成为电池新能源头部公司共同的选择,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海外总投资额已高达5648亿元,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海外锂资源国有化、欧盟加征关税等暗礁丛生,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正迎来大考,贸易壁垒与保护主义下如何避险呢?
“要增加供应链的韧性,不能被迫急急忙忙往外走,要有节奏的、主动性强的、有规划的去走可能更好一些。”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党育说道。
深圳市大族锂电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瑾也指出,企业在全球扩张中要注意方法,避开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也不要为了出而出,要考虑自身的条件。特别在欧洲,成本代价是非常高的。包括技术的激烈竞争,技术竞争主要来源于国内,欧美市场跟我们已经有了差距,未来在技术上怎样实现创新,而这些创新主要来源于电池的设计方法。还有一个特点是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的波动,主要来源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问题。再一个是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包括未来电池的回收,怎么利于回收、方便回收,提高回收率,都是需要提前考虑好的。
高东波补充道:“出海还要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比如欧盟,不仅有整个欧盟法律法规的体系,欧盟内的每个国家还有自己的要求。特别是环保、人力资源等方面,规定了很多细分的不同的要求,需要提前做好充分了解。”
此外,陈泉泉还提出了新的建议,就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来破局。他介绍,并购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对周期相对比较长的,对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产能建设都需要比较长时间的,也包括一些花比较长的时间打入到客户体系的,通过并购可以相对比较快的进入到市场中。另外,并购之后还可以有一些相对成体系的资源,包括销售资源、专业,包括已经搭建好的管理体系都能够收过来。但同时,海外并购的挑战也很大,一是对并购公司的控制问题,二是融合的问题,更多的是工作方式、团队文化融合的问题,三是业务的整合。
陈泉泉指出,有两个行业的并购可以对锂电企业出海提供一些借鉴,一个是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一个是能源行业。以福耀玻璃为例,福耀玻璃在美国的一个收购案,对其在美国的落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即收购北美浮法玻璃。浮法玻璃的生产面临很多环保、人员的问题,如果是新建,当地怎么批,手续怎么走下来,会耽误很长时间。但是通过收购,极大地缓解了福耀玻璃上游瓶颈的问题。此外,海外并购有几个注意要点:一是要了解卖方的动机。二是了解投资目的地国商业及法律文化差异。三是复杂利益的平衡问题。第四是在正式交易协议中设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性条款。第五是合理量化风险,建立价格谈判互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