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备受关注,国外有哪些好做法值得借鉴?
座舱材料、空调滤芯、高温表现……如今,人们对于车内空气质量及相关的因素都更为关注。在近日举办的2024成都车展上,一些新车型也在这方面下了更大功夫,围绕用户需求作文章,努力提升相关的体验感。
而在国外,一些品牌车企及相关监管机构,对此都有较为明确的标准和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车内空气质量提供了保证。
各国严管车内空气
目前,国外主要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及测试方法包括欧洲《ISO 12219-1》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测试方法等。
此外,一些环保法规中也有相关要求。2023年7月,欧盟发布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其中提出了关于汽车中甲醛限制最新规定,该文本已经于2023年8月6日生效。据称,欧盟委员会就此与欧盟各国执法机构和立法机构、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等30多个机构进行了紧密合作,并在欧盟层面首次开创性提出汽车行业整车应对REACH解决方案。同时,这一法规覆盖欧盟电池指令解决方案、电池回收方案,空调、轮胎等汽车零部件相关解决方案等。
在德国,对车内空气质量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汽车内部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德国的车内环境标准要求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等要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此外,车内装饰材料,如坐套垫、胶粘剂等,含有的苯、甲醛、丙酮等必须符合《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汽车在销售前必须经过有害空气释放期的测试,以确保车内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健康标准。德国采用恒温测定方法,测试时温度设为65℃,最新的研究还添加了暴露模式测试,以更全面地评估车内空气质量。
而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汽车内VOC检测中,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等,主要来源于车内的装饰材料、座椅材料、塑料零部件等均提出了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是用于评估汽车内部空气质量的一种测试方法,其主要关注汽车内部VOC的含量,以确定车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水平。在这一测试方法中,需要准备整车VOC释放量环境舱,而测试方法包括要选择新车作为样车,并在封闭的环境中停放一段时间,以达到车内空气质量的稳定状态。随后在测试车内进行气体采样,并将样本送入测试仪器中进行分析,测试和计算出每个测试位置的VOC含量,以及整个测试车内的VOC含量。同时,还需要将测试结果与本国及国际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测试车内的VOC水平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总体上,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测试是一种定量测试,可用于评估汽车内部空气质量的VOC含量。测试结果可以指导汽车制造商改进车辆设计和制造工艺,以改善汽车内部空气质量,并确保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
座舱污染主要源头
在国外,一些车企认为,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多种多样,曾经有轿车随机抽检的阻尼片样品中,发现含有70号沥青。检测意见认为,该成分的阻尼片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属于一级致癌物。
车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车体本身、装饰用材等。如车内塑料、皮质、纤维和各种工程材料,以往在生产工艺及处理中需要使用甲醛、苯等有害物质。有着完善质量管理系统的企业会在内饰组件出厂前进行一轮“消毒”处理,但碍于成本限制,并不是所有零部件配套企业都会做足“消毒”的工作。
在车内装饰中,还有毛绒件、塑料地毯等。它们是造成二次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传统燃油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汽油挥发物、氮氧化合物等,都有可能进入座舱,形成空气污染。如果座舱的密封工艺存在缺陷,汽车尾气产生的有害气体进入到车厢内者将更多。
如果有司机或乘客在车内吸烟,不仅会大大增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烟雾、尘埃等物质的污染物浓度,散发出的气味也会长期停留在车厢内,这些气味中的成分更为复杂,很多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国外的医学专家认为,车内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其中,甲醛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吸入后会严重刺激呼吸道,出现眼睛刺痛、头痛或支气管哮喘等症状。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会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甲苯吸收后也可出现眼部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恶心,严重者或出现步态蹒跚、意识模糊等现象。二甲苯则会出现中枢神经麻醉。丙烯醛能引起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功能,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完善法规多措并举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相关各国都在完善车内空气质量相关法规,力求以更高的标准提供更好的汽车产品。”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到,绿色环保已经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无论车企、零部件及材料供应商还是消费者,都希望打造环保性能更好的座舱。
近年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也译作美国国家环保局或美国环保局),对新车内饰材料和车内空气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旨在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同时,美国还针对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和甲醛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进行了规定。此外,美国不仅重视车内空气质量,也重视车外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为加强汽车的环保性能,今年3月,EPA为重型卡车、公共汽车和其他大型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官员们称这一行动将有助于清理美国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新规定将从2027年起生效,据估算,这将在未来30年内避免多达1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减少由此带来的医院就诊人数等形式,产生130亿美元的净效益。
在俄罗斯,已经实施了P51206-98号“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把汽车座舱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最高浓度分别作出限制,以控制车内空气的污染。俄罗斯不仅要求在俄罗斯生产的汽车要执行这一标准,各国进口到俄罗斯的汽车也要遵守这一标准。
日本机动车协会(JAMA)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指导日本主要汽车公司在新生产的汽车中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此外,多家日本汽车制造厂商还针对车内空气污染专门开发了系列附属产品,如带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车空调;以及“除菌离子发生器”,用来消除车内细菌和浮游物,并清除异味等。有的日本企业还通过“光触媒”技术清洁车内空气,主要是对有害气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凡是使用“光触媒”进行处理后的车辆,在5年内几乎可以不用再做其他消毒工作,但其成本相对较高。
“车内空气质量与驾乘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车企、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既要有更多强制性标准,也要多措并举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座舱环境。”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记者表示,国外的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可以带来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