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规模化落地“元年” 矿山无人驾驶何以加速跑?

发布日期:2024-07-26·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记者: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在行业持续探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之时,一条小众赛道——无人驾驶矿卡走到台前,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记者了解到,随着矿山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无人驾驶矿卡正逐步成为矿山生产的新宠。
  近日,易控智驾举办新品发布会,发布全新一代露天矿无人驾驶运输解决方案“著山2.0”。易控智驾战略副总裁林巧告诉记者,今年将是矿山无人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元年。
  安全+效率成为主要推力
  据悉,矿山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并非一蹴而就,但追求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推动力,确实为其加速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矿山作业环境中,安全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传统的矿山作业方式依赖于人工驾驶,驾驶员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长时间作业,不仅身体疲惫,而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事故风险较高。无人驾驶矿卡可以通过精确的路径规划和优化,减少等待和空驶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根据国内外的众多案例,通过引入无人驾驶技术,矿山运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在燃油和保养成本上实现了可观的节约。比如,澳大利亚某矿场采用无人驾驶后,整体的效率提升约30%;巴西某矿场对外表示,对比有人驾驶,无人驾驶使得燃油成本下降10%,保养成本下降10%。
  无人驾驶矿卡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矿山智能化、无人化发展的政策,为无人驾驶矿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矿山企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也为无人驾驶矿卡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实,经济成本的降低与整体效率的提升,只是矿山场景迫切采用无人驾驶的因素之一,矿山产业的社会需求及安全需求对无人驾驶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据介绍,招工难成为众多矿山面临的难题。由于地处偏远、工作环境常是高海拔、温差大等不利环境,矿山从业者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从业意愿极低。“现在,矿山里面作业的司机,大部分是80后和70后,90后非常少,00后基本没有。”林巧说。
  在技术上,无人驾驶矿卡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并通过深度学习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判断。同时,车辆还配备高精度的定位系统,确保精准作业。
  商业化落地迎来“竞速跑”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多项文件引导矿山产业智能化发展,并规定了矿山无人机器人的替代比例。今年4月,国家矿山安监局等七部门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
  此外,从安全角度考量,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政策也对矿场内人工作业的数量进行了规定与限制。比如,2023年9月,国家矿山安监局发布《煤矿单班入井(坑)作业人数限员规定》,年产3000万吨/年的煤矿单班作业人数不超过850人。202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露天煤矿安全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300米工作线范围内,从上至下全部台阶单班作业人数不得多于29人。
  目前,易控智驾、伯镭科技、踏歌智行、中科慧拓、华为等企业纷纷布局矿山无人驾驶,该细分赛道迎来商业化落地的“竞速跑”。5月16日,伯镭科技携启源芯动力、同力重工及特百佳,发布伯镭大电牛量产车型。据了解,该车型配装伯镭科技的最新智能驾驶系统、启源芯动力的高效充换电系统、伯镭科技与特百佳联合研发的强动力电驱总成,以及伯镭科技与同力重工联合研发的长寿命线控底盘,既能实现无人驾驶电动矿车高效稳定运行,又可实现无人驾驶矿车与充换电系统之间的高效协同。
  路凯智行已在新疆、内蒙古的多个露天矿区完成无人驾驶落地,实现24小时常态化、无人化、多编组安全运营,时间超过600天。
  踏歌智行日前表示,已服务国内30多个大型智能化露天矿无人运输项目,累计安全运行时长超过700万小时。踏歌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周华生表示,智能矿山这一细分市场之所以能够快速地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落地,主要缘于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矿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7%,坐拥约4000座大中型矿山,露天矿运输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年。
  路凯智行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蒋先尧认为,矿山运输低速、封闭、路线固定的特点,让其成为无人驾驶最佳落地场景之一。同时,矿山企业落地无人驾驶需求高,政策支持力度大。现阶段,在越来越多自动驾驶汽车落地的情况下,行业更应该明确认知,即无人化、智能化只是手段,保障安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才是最终应该追求的目标。
  新疆宜化五彩湾矿区一号露天煤矿,已实现无人驾驶矿卡7×24小时常态化作业。宜化矿无人驾驶项目负责人孙传龙介绍称,易控智驾的无人驾驶车队单日有效作业时间超过21小时,高于传统人工作业时长10%左右;结合智能云控平台进行综合管理,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转变工作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还需应对工程落地的挑战
  “据我们了解,某无人驾驶矿卡企业在单矿运营上已实现毛利率转正。”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对记者表示,对于无人矿卡来说,无人驾驶系统套件并没有增加太多产品成本,但却显著节省人力成本。据了解,传统矿卡一般为2~3班倒,一辆车一年的人工成本约30万元。
  今年初,路凯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谢意,提出公司发展的两大核心目标:一是扩大在运营标杆露天矿山的规模,持续锤炼无人矿山运营能力;二是在一定规模的前提下,率先实现标杆矿山的单矿盈利,从而推动公司盈利。按照规划,路凯智行将在今年年内实现超100辆无人驾驶矿卡的运营规模和标杆示范矿单矿盈利。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无人矿卡正在蓬勃发展,但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首先,在技术层面,除了需要进一步迭代进化外,矿山的特殊工作环境,对无人驾驶矿卡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矿山无人驾驶研发和应用刚刚起步,缺少统一的组织规划和标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化进程。再次,如何确保无人驾驶矿卡的安全运行,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仍是一项挑战。不过,矿山无人驾驶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产品解决方案受路权限制程度低,可塑性很强,是自动驾驶落地的理想场景,并且市场空间巨大。
  在蒋先尧看来,矿山无人驾驶以安全、成本、效率为目标,因此稳定性就成为关键,保证长周期稳定是实现高效无人化采矿的重点。此外,无人驾驶的应用不仅依靠于技术难点的攻克,更重要的在于解决工程落地的挑战。也就是说,要实现上述目标,对场景的理解必不可少。工程落地阶段,自动驾驶企业需要通过标准化和流程指导技术研发、管理和运营,以实现大规模、长周期、全工矿的落地。矿山无人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需要无人驾驶+智慧矿山系统+标准运营服务体系。
  “矿卡的无人驾驶技术相对成熟,因此对于在这条赛道上的企业来说,现在是‘短板效应’凸显的阶段,意味着企业需要尽可能地补齐短板,在各方面都要做到更强,包括运营、成本控制等。”贺雄松认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