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车规级MCU发展:长坡厚雪 久久为功
近期,多家全球芯片龙头企业公布了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汽车MCU市场被外资厂商垄断的格局依然稳固,英飞凌、瑞萨电子、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微芯科技五家企业的市占率超过90%。其中,2023年英飞凌汽车MCU的销售额较上年增长近44%,约占全球市场的28.5%,首次拿下全球汽车MCU市场份额第一。
不过,车规级MCU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我国车企和芯片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和探索,力求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个过程中,决心、行动力和耐心缺一不可。
市场仍被外资企业主导
汽车芯片可分为主控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模拟芯片和传感器芯片五大类;MCU是主控芯片的一种,占据重要地位,在车身域、动力域、底盘域、座舱域、智驾域都可以看到MCU的身影。资料显示,在一辆汽车所采用的所有半导体器件中,MCU大概占三成。目前,汽车使用的MCU芯片分为8位MCU、16位MCU和32位MCU,即低端、中端、高端产品,位数越高代表数据处理能力越强,应用场景越复杂。
以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为例,MCU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电池模组管理、直流电向交流电的转换、温度控制和充放电管理等。当下流行的智能座舱更是对MCU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智能座舱所搭载的各种智能化硬件及系统都需要MCU给予支撑,倒逼MCU算力不断升级,使其也成为头部芯片企业的“必争之地”。
据统计,近十年来,整车所用芯片数量显著增长,其中传统燃油车单车芯片从2012年的平均438颗增长至2022年的平均934颗,新能源汽车单车芯片从2012年的平均567颗增长至2022年的平均1459颗。MCU在汽车芯片价值中占比较高,传统燃油车上约为23%,纯电动汽车上约为11%。
汽车产品对可靠性与稳定性的追求,远超过消费电子等其他领域。因此,车规级MCU芯片的生产标准异常严格,不仅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精益求精,更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测试和验证周期,以确保其性能的稳定与可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生产环境,使得汽车芯片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绑定”关系,确保每一颗车规级MCU芯片都能满足严格的汽车应用要求。
正因为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外资芯片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市场经验,在全球车规级MCU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反向筑牢其在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目前,自主车规级MCU领域整体呈现出产品矩阵逐步丰富,但高端产品尚待突破的格局。”致同咨询TMT半导体行业领导合伙人刘波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大部分车规级MCU仍被外资企业把控,尤其是在智能座舱、ADAS领域,自主车规级MCU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超10%。
本土供应商崭露头角
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芯片荒”,倒逼打造中国“芯”提速。此外,地缘政治问题也为车规级MCU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汽车芯片市场的供求紧张局势。缺芯的困境对于推动中国芯片国产化进程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内芯片企业开始涉足车载MCU领域,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技术创新,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2022年,芯驰科技率先推出E3系列MCU产品,填补了国内高端高安全级别车规级MCU市场的空白。2024北京车展期间,芯驰科技又推出面向新一代区域控制器(ZCU)的芯片产品家族,全面覆盖I/O丰富型ZCU、控制融合型ZCU和计算密集型ZCU,分别面向车身控制、车身+底盘+动力跨域融合,以及智能底盘和行驶域控等区域电子电气架构中的核心应用场景。随着新一代区域控制器芯片产品家族的发布,芯驰科技进一步完善了在高性能车规级MCU的战略布局。
此外,比亚迪、杰发科技、兆易创新、芯旺微电子、芯海科技等企业也在车规级MCU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比如,兆易创新2022年9月正式推出GD32A50 3系列车规级MCU。四维图新在互动平台表示,旗下芯片设计类公司杰发科技目前量产的MCU以面向车内小节点的场景居多,也有可用于域控、主频120MHz的MCU量产;同时,大算力MCU和AI芯片也在规划、布局与研发中。今年3月,芯旺微电子宣布旗下KungFu内核车规级MCU累计交货突破1亿颗。截至目前,芯旺微电子已有超60款车规MCU产品,可应用于底盘系统、动力系统、车身系统、智驾系统和座舱系统等场景中,覆盖超过95%车身控制应用需求。芯海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正在顺利推进汽车MCU相关业务发展,已有多款车规级MCU芯片导入客户并实现量产。
刘波介绍称,目前自主车规级MCU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一些领先企业相继发布了符合车规标准的MCU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载充电器(OBC)等领域,自主MCU产品已逐步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动力域、智驾域国产化率较低,主要由于关键IP和制造工艺能力不足所致。
技术革新驱动性能升级
如今,汽车领域是全球MCU最大的应用市场,占比约为33%。尤其是在汽车电动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车规级MCU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国内芯片厂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Yole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3年MCU产业态势报告》显示,汽车行业将继续成为MCU营收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领跑者,对车规级MCU芯片需求巨大。根据Om‐dia的数据,中国车规级MCU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25.9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6.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8.92%,大幅高于5.8%的全球MCU行业整体增速。
汽车产业正在“拥抱”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汽车由功能性产品向服务性产品演变。在“软件定义汽车”的需求下,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不断升级,由分布式ECU架构向域控制器架构、中央计算架构方向发展。对此,芯驰科技产品与市场总监张曦桐认为,这些变革趋势一方面带来更多的智能汽车核心应用场景,包含智能底盘、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区域控制等;另一方面,对车规级MCU的性能、集成度、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算力、高性能、高可靠的车规级MCU正在成为市场主流。
“随着电动智能汽车的发展,性能、功耗、安全等多个方面将成为MCU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刘波告诉记者,首先是性能提升,随着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对MCU计算能力和处理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MCU在28nm以后,eNVM存储有望代替eFlash存储,推动MCU制造采用先进制程,提升产品性能;其次是低功耗设计,电动汽车对能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MCU需要采用低功耗设计,包括使用更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动态电压和频率调节技术(DVFS),以及休眠和深度休眠模式,以延长电池寿命和减少能耗;三是安全,随着汽车互联性的增加,MCU需要具备更强的网络安全能力,以保护车辆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因此与安全控制相关功能将更受重视。
在政策层面,今年年初,工信部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分阶段建立健全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目标: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以推动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11月,《深圳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提出要采用“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MCU、功率器件、电源控制模拟芯片、车内/车间通信芯片、高算力主控芯片、计算芯片、系统级芯片(SoC)等汽车芯片实现自主突破。
自主发展仍面临多重考验
不过,国产车规级MCU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外资芯片巨头在车规级MCU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和品牌优势,国内厂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市场突破;另一方面,车规级MCU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据了解,车规级MCU产品从研发到商用上车需要3~5年时间,验证周期较长,对企业的资金和耐心都是考验。此外,车规级MCU具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包括工艺技术和客户认证壁垒,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
相较于消费级和工业级芯片,车规级MCU在多个方面显现更高的门槛与标准,特别是在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及供货周期上,要求都尤为严格。针对这些要求,汽车行业有一套专门的认证流程,只有通过AEC-Q100、IATF16949、ISO26262三大车规级芯片认证,才能证明产品具备在汽车领域应用的资格。
“自主芯片企业布局高端MCU,主要面临关键IP、制造工艺能力不足和竞争加剧三大挑战。”在刘波看来,关键IP不足方面,一是车规级MCU芯片需要满足严格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这需要对制造工艺进行优化和验证,形成专有的工艺IP,国内企业还在积累经验;二是随着车载网络带宽需求的增加,高速接口如以太网、USB等也成为车规级MCU的重要部分,相关IP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求高,开发难度大;三是高安全等级的车规级MCU需要通过多种国际认证,相关的认证IP和经验较为欠缺;四是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车规级MCU需要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支持,这需要高效的AI加速器IP。
制造工艺能力不足体现在,一是先进制程技术落后,高端MCU通常使用先进的半导体工艺技术(如10nm、7nm甚至更先进的节点),而国内半导体制造工艺还存在差距,主要依赖于国外的代工厂;二是设备和材料依赖,高端芯片制造需要先进的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以及高纯度的材料,这些设备和材料的供应链仍主要由国外企业控制。竞争加剧则是目前汽车行业属于为数不多的上行行业,因此各家厂商在汽车领域的营销投入、研发投入均有所加大,因此后续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产品价格维度,MCU芯片价格竞争分化,车规级高端芯片价格呈现上升态势,中低端MCU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导致目前主要布局的中低端MCU国产厂商,盈利能力下滑,影响向中高端产品迭代的研发资金投入。
找寻和探索突围方向
“自主芯片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明显改善。当然,从缺芯发展到芯片供应充足以后,也有些市场被国际厂商重新占领。”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对记者表示,总体上说,现在本土厂商开发出一款符合汽车行业规范,比如达到ASIL B、C、D(ISO 26262标准中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并不难,挑战在于如何做好对车企或一级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以及在供应和质量稳定上“说服”客户。在高端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MCU方面,车企还是不敢放心使用本土产品。“市场的渗透需要时间验证,这件事急不得。把技术和质量严控好,再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车规级MCU的自主可控还是能够实现的,但不要期待一蹴而就,那反而可能会拖慢过程。”他强调。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一批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传统自主品牌车企也在发力,不仅产销量领先全球,在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及产业链完整度上也实现了领先发展,这为自主芯片的导入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发展基础。同时,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供应链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找到强有力的国产车规级芯片厂商作为后盾。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自主汽车芯片企业正不断探索新的突围路径,以“做小做精”为核心理念,从细分领域切入市场,开始展现出更为多元化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并以时效和价格为驱动,从专用领域做起“进驻”行业客户,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然后迈向通用领域。同时,利用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加速产业化进程,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张曦桐表示,车规级MCU要想实现更强的性能,首先应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制程;其次,需满足可靠性、运行稳定性、实时性等更严格的要求;最后,在各项任务之间做到虚拟化和隔离机制,离不开Knowhow及研发经验积累。这也意味着,车规级MCU的设计将更加复杂,技术难度也更高。本土汽车芯片企业需要在产品性能、车规认证、开发速度、定制化等方面全方位脱颖而出。
针对车规级MCU的自主可控,刘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企业需要完善自有关键IP、提升产品力,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成本优势的芯片。这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比如加强国内晶圆产能的建设和提升。二是企业需要与汽车厂商加强协调开发。头部芯片厂商具有先发优势,下游客户不愿意轻易更换芯片配套,因为新的MCU供给对终端产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并且MCU需要用户进行二次开发,新的产品生态涉及终端客户的使用习惯。因此,国产芯片的发展离不开车企支持,试用自主芯片,给予其上车机会并反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自主供应商提升产品力。三是企业需要打造生态系统,搭建涵盖软硬件开发和合伙伙伴计划的体系,通过生态要素正向循环,逐步迭代自主车规级MCU的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