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粤:守正创新求突破,在开放合作中走向未来
2024北京车展盛大开幕。围绕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狂欢。
新汽车,新时代,无论是车企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在求突破、寻转变,中国汽车产业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海华粤传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粤”)就是链条上的一家主动求变、求新公司。在新汽车时代,他们也在尝试寻找自己能扮演的新角色。
4月25日,珠海华粤传动科技有限公司OEM业务总经理方艳平在现场接受了《中国汽车报》的采访,讲述了华粤对当前汽车转型趋势的看法。
深耕领域30载,把握时代脉搏
“我们是一家深耕汽车传动领域的企业,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方艳平介绍,从传统燃油车时代开始,华粤一直专注于汽车传动赛道,是AT\CVT\DCT等自动变速器传动关键部件的资深供应商。
进入新能源时代,华粤密切关注用户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本次车展,他们亦携混动、纯电动等重磅新能源产品亮相。
电磁式离合器
据介绍,此次带来的创新产品有“二合一”的扭矩减振器以及双质量飞轮等产品,还有为满足主机厂各种需求而自主创新开发的混合动力离合器,包括轴齿式离合器、低搅油效率损失离合器以及电磁式离合器等自研产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华粤全新自研的电磁式离合器。方艳平在现场通过演示为我们讲解了全新产品的独特优势,“电磁式离合器,通过电磁直接控制,实现混合动力的切换,可以替代传统的湿式离合器,在本体降本的同时,为主机厂最大程度地降低混合动力箱子的成本。”
“二合一”减振器
方艳平解释道,“二合一”减振器由于将原来的减振器与飞轮两个零部件合二为一,可以减少整箱零部件数量,达到轻量化同时降低装配及管理成本。据他介绍,以往与混合动力相配的扭矩减振器都是独立的产品,从2023年开始,华粤创新地将扭矩减振器和飞轮一体化设计,首创为二合一产品,让零件数量得到减少的同时,也让产品的减振性能在匹配时达到最优。
今年以来,各车企将价格战卷到新高度,成本的压力毫无意外也向上传导到了供应链上。降本增效成为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共同需要面对的难题。因此,对于华粤来说,通过对细节的把控,实现重要零部件的成本可控,既是对车企用户负责任,也是华粤对自身的严苛要求,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重要预判。
直面软硬新挑战,自研之路越战越勇
人人都在说转型的今天,想要真正实现行动上的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汽车传动这种门槛高、自研难度大的领域。
“新产品从开发到推广都需要时间,其实我们很多产品都是提前四五年开始研发,如湿式离合器我们是在2017年开始研发,大家看到的近两年混合动力市场的快速增长,我们早就已有技术储备。”
方艳平对记者说,“我们这个领域的产品有一个特点,因为通常都是伴随整车认证,所以项目开发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至少也要一年,如果没赶上当年的冬标、夏标或路试,可能就要再等一年,产品只有搭载整车测试完成,才能进入量产阶段。”
面对时间和机遇的严苛,华粤必须早早做好研发储备,但正向自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转型路上,总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而华粤的“拦路虎”就是新增的软件部分。
“我们整个转型探索是既有渐变式也有颠覆式,硬件部分尽管还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传动领域,但也需要加入创新。”方艳平指出,部分新开发的新能源产品都需要配备控制单元,也就是软件,都是由华粤团队完全自主开发。这对华粤是颠覆式的挑战。首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设计、开发流程完全不同。这就给开发带来很大挑战。从机械控制向电控的转变过程对他们来说同样是整个团队需要攻克的挑战。
但是这些挑战都没有难倒他们,不仅在新能源赛道越战越勇,随着电动化趋势大旗飘扬,华粤也开始在纯电汽车的赛道上奋力起步,开发了如电子油泵等热管理系统产品,目前正在与主机厂进行推广应用阶段的洽谈。正如方艳平介绍,华粤对于自研创新产品非常重视,“我们在南京设有研发中心,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不仅负责前期技术研究,也为后期的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两条路并行而进,合作铸就共赢未来
传统Tier 1时代,产品交付都是黑匣子,但在“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各车企对于智能化的把握已经成为红海决战的关键。因此,“白盒子”或“灰盒子”成为智能汽车时代下的“新宠儿”。但其实不只是芯片、算法等软件,硬件也因为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摆脱“黑盒模式”。方艳平说:“我们既可以提供硬件,也可以提供软件控制,同时还可以提供软件的接口,方便主机厂来进行控制,相信通过多种模式的合作,可以为不同主机厂提供不同选择,既能为其提供产品服务,也能满足部分主机厂掌控‘灵魂’的需求。”
让主机厂获得部分开源权限,与其合作共研,并根据需求的更新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差异化设计对Tier 1来说变得尤为重要。华粤作为本土企业,在这种开放模式上显然更为灵活,也更了解整车需求,与主机厂配套多年,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主机厂也对他们有着充分信任,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多方共赢,既是零部件供应商与车企合作方式的创新,也将使双方走向更深度的融合。
近年来,传动、驱动产品的门槛正在逐步降低,主机厂的研发能力也在加强,自有软件能力、控制能力及硬件能力都在快速发展,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走在全球领先。在方艳平看来,唯一的门槛是研发投入,既要有成本的投入,更要有时间的投入。他指出,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主机厂如果有足够的体量支持,那么完全可以支持“全栈自研”,但他认为这样并不合算,“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玩家来做,专业玩家能够整合更多客户需求,在时间成本、物质成本以及质量管控方面做到更好的平衡,而这也是华粤的优势。”
“这条赛道很窄,我们做得足够深,华粤并不是一个体量特别大的企业,但一直专注在这一条赛道,深耕细作,希望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赋能主机厂更多优势。”方艳平坦言。
目前除了汽车领域,华粤也将视线投向更多应用,如非道路车辆、工程机械、航空、军工领域等。在汽车领域,华粤表示,我们认为新能源的终极目标会指向电,因此我们也将继续在这一赛道拓展,继续扎下去研究。
与此同时,华粤也并没有放弃燃油车产品。“一方面,尽管燃油车市场整体下降趋势不可逆,但我们认为,传统燃油车市场不容忽视,中国幅员辽阔,一定会存在多种需求。此外在海外市场,目前为止出口市场75%还是燃油动力。我们在燃油车市场依然有明显优势,多个产品打破了外资的垄断,以物美价廉的本土产品支持燃油车的生产发展。”方艳平表示,过去一年,我们的合作伙伴如上汽、奇瑞、江淮、长安有着非常可观的出口销量,也让燃油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延长。“很多人说,燃油车过时了,不要做了,但是对华粤来说,我们依然有市场,甚至还在为个别产品增加产能。”
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践行“双碳”目标的大方向不会变,但实现路径还需要市场和时间去验证。“我们能做的是对各种路线不断去研究、做尝试、沉淀出更契合未来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方艳平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