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额达2.52亿元!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专利纠纷案走向出乎意料
中国动力电池材料企业正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向上。
12月27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容百科技发布关于收到《韩国专利厅专利审查决定的自愿性披露公告》(其中“韩国专利厅”官方标准称呼为“韩国特许厅”)。公告披露,韩国特许厅作出优美科(Umicore)专利KR101821530B1(专利名称:具有优异的硬度强度的正极材料)无效的认定。
创新产品出口无忧
容百科技表示,2021年7月15日,优美科、韩国优美科有限责任公司 (Umicore South Korea)向韩国贸委会提出容百科技关于正极材料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调查申请,调查对象物品为容百科技向韩国供应的NCM811正极材料。
针对上述调查,容百科技于2022年1月向韩国特许厅申请对优美科在韩KR101821530B1号专利的无效请求。
容百科技表示,该专利同时系优美科在中国相关诉讼争议标的ZL201580030857.0 “具有优异的硬度强度的正极材料”的同族专利。
该中国专利,正是优美科于2021年9月向宁波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容百科技S85E镍钴锰酸锂产品涉嫌侵权,并索赔2.52亿元的涉案专利。
容百科技对韩国特许厅认定被请求无效专利的权利要求内容不具备创造性的理由解释称,一是优美科被请求无效的专利共17项权利要求,其中优美科申请对权利要求1、2加以修订,并删除权利要求3。二是韩国特许厅认为,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与对比文件相比,技术领域相同,且均认识到“正极材料强度高对于电池容量及循环特性非常重要”,相比无特异性。三是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与对比文件相比,化学式、成分组成、过渡金属摩尔量等限定内容,其内容实质相同或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加以限定;四是因此认定被请求无效专利修改后权利要求内容不具备创造性。
“韩国特许厅是韩国政府主管专利、商标的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其作出的专利无效宣告具备权威性,为容百科技向韩国出口相关材料产品或在韩国生产相关产品消除了专利纠纷的隐患,同时表明了容百科技产品的创新价值和创新能力。”上海大学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张元江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已在韩国规划产能
容百科技透露,已在韩国规划10万吨高镍正极材料产能,目前已完成第一条产线的建设,且该产线已完成日韩欧美主流客户的审核验证,具备放量基础。此次韩国特许厅对优美科专利无效认定,以及后续韩国贸委会作出的最终裁决,为容百科技向韩国出口或在韩国生产、销售NCM811相关材料产品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保障。
事实上,本次被韩国特许厅宣告无效的优美科韩国专利的中国同族专利,在今年10月份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无效宣告中显示,继续维持优美科中国专利有效。
“这表明,容百科技NCM811在韩国基本解除了专利纠纷的风险,但在中国其与优美科的相关专利纠纷尚未解决,需等待法院作出裁定。”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任传智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到。
作为国内较早量产高镍NCM811正极材料的企业,容百科技的国内客户包括孚能科技、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等动力电池企业。
至今,容百科技在与同行企业优美科的中、韩专利纠纷中,已经取得两场胜利。一是此次韩国特许厅的专利无效宣告;二是在中国的NCM622专利不侵权。
截至目前,容百科技与优美科在中国的相关专利纠纷有两起,均由优美科自2020年9月起先后发起,分别涉及两件专利,索赔额分别为6200万元和2.52亿元,总计3.14亿元,分别涉及NCM622和NCM811系产品。其中,在NCM622的相关专利纠纷案中,宁波中院一审判决容百科技不侵权。随即,容百科技也对涉案的中国专利ZL201280008003.9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起专利无效请求。
“这样的做法,通常是防止对方再次起诉。”任传智表示,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如果像容百科技这样在法院成为被告,完全可以通过行政途径去申请对方的涉案专利无效,在这期间,法院也会停止审理等待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如果被宣告无效,那么法院的侵权案自然无法成立;如果维持有效,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裁决。
专利纠纷逐渐增多
近年来,在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而且动力电池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下,对市场的争夺也体现在材料企业之间的专利纠纷上。
今年8月,优美科在向容百科技发难的同时,也向正极材料市场份额仅次于容百科技的当升科技发起专利诉讼,并向当升科技合计索赔超过1.1亿元。至此,优美科已向中国三元电池正极材料的前两大供应商共计索赔4.24亿元。
“专利纠纷正在成为一种市场竞争的手段。”任传智表示,一旦原告胜诉,那么被告的产品将不能再出现在市场上,这也就达到了市场竞争的目的,因此,近年来专利纠纷的增多,更多是一种市场竞争的谋略的体现。
“因此,中国电池材料等零部件企业在开拓市场和‘出海’中尤其要重视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张元江表示,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以自己的独创技术去开拓市场,就会极大避免产生纠纷或产品被“堵”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避免因为不懂法而遭受相关损失。“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随着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多,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