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佛吉亚 李京诚、程迎迎:积极布局氢燃料与智能座舱 坚定迈向双碳目标
第四届进博会上佛吉亚携旗下四大事业部正式亮相,全方位展示“智享未来座舱”和“创赢绿动未来”两大技术战略下的创新解决方案。《中国汽车报》记者在展台对佛吉亚中国战略和发展副总裁李京诚、佛吉亚中国区创新与碳中和高级经理程迎迎进行了专访。
李京诚坦言,本次进博会能够明显感受到汽车行业对于氢燃料出行的热情。虽然汽车企业的热情高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独特的发展情况。“欧洲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应用领域为轻型商用车,而日本则把重心放在了乘用车进行突破,韩国的关注点则相对聚焦在重卡领域。”李京诚列举欧洲、日本及韩国的推广情况,与国内目前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我国应用场景多样,各地能源禀赋各异,从未来应用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一定不会是惟一解决方案。我们比较倾向认为干线物流将是氢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从更远期来看,我们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250万辆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长期的前景依然是非常乐观的。”
“汽车行业在加速迈向电动化,对于乘用车而言,BEV这样的纯电动方案已经经受了市场的检验。相比较而言,商用车的电动化步伐较慢,但商用车贡献了汽车碳排放量的近一半,因此即便绝对数量不高,但也应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认为,氢燃料电池方案很适用于商用车,尤其是干线运输的使用场景。”程迎迎表示,“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各地的推广过程中,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氢气的储运、加氢站的建设。我们也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达成协议,积极尝试、推进液氢储运。另一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造价,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的支持下,对于使用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车队、整车企业以及我们这样的Tier 1,都是利好的消息。我们会利用传统业务所积累下的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系统,例如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下降,更好支持产业化。”
“近期国家五部委也批复了首批示范城市群,我们认为业内应该用好这样的政策。”李京诚表示,“不过作为T1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氢燃料电池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一定时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持续推进。除了刚刚提到的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合作,我们还在与斯林达合作。我们依然不断加大投资,要‘沉住气’,不断投入,才能布局未来。”
除了布局氢燃料电池谋求未来,佛吉亚在智能座舱方面的积累可谓是顺应了当下行业对于智能化的需求。“其实这样的趋势,从今年上海车展各家的展品中就可见一斑。目前的汽车产品,屏幕越来越多,车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顺应这样的需求与潮流,佛吉亚很早就开始了行动。传统座舱内的座椅、内饰都是我们的业务,而在完成了对歌乐电子、海拉等企业的收购后,佛吉亚自身的能力建设几乎无可挑剔。”李京诚表示,“从而,佛吉亚的优势就是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能力,由于我们传统的积累以及新公司的并入,使我们能够从软件、硬件不同层面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当然,从佛吉亚的角度来看,智能座舱最需要关注的依然是安全性与舒适性。”
“我们能够提供智能座舱的软件、硬件等不同层面。但佛吉亚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研发的重点放在给予消费者全方位的个性化体验上。”程迎迎补充道,“我们更多的关注服务终端消费者,识别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围绕消费者不同场景下的体验,提供软硬件的组合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汽车全行业迈向“双碳”目标的路上,佛吉亚无疑是先行者。“我们刚刚讨论的氢燃料电池,应该是汽车产品,终端电动化回应碳中和这个大趋势的‘终极’方案。但是佛吉亚并没有止步于此,我们关注得更多。”程迎迎表示,“2020年,佛吉亚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战略计划。以2019年为基准年,当年佛吉亚的运营碳排放为92万吨,控制内碳排放为950万吨。到2025年,我们首先要保证运营碳排放的碳中和;到2030年,我们控制内碳排放要降低一半。为了能够实现2025年目标,我们已经开始了对全球工厂的节能改造。我们邀请施耐德等公司组成的团队,深入佛吉亚全球300余家工厂,对工厂的燃油燃气取暖设备,以及工艺需要的动力设备进行改造,改造高能耗设备,改变我们不良的生产使用习惯。其次我们将在所有工厂铺设太阳能面板,提升我们清洁电力的使用比例。最后,我们还将采购绿电来弥补相关缺口。而为了实现2030年目标,我们将从原材料采购端开始。我们会采购碳足迹更低的钢材、塑料制品,并且已经建立了一条可持续塑料生产线,能够生产可回收的环保塑料,我们还将探索生物技术材料。更广泛的是,我们将从工厂物流、员工通勤等细微方面努力。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各种措施,远期能够在2050年实现控制内碳排放(950万吨规模)的碳中和。”
图为:李京诚
图为: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