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力亲为”+垂直整合 解析比亚迪动力总成开发的DNA

发布日期:2020-11-30· 中国汽车报网 吕彩霞 编辑:黄霞
吕彩霞 编辑:黄霞

  “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系统,并荣获中国专利金奖;2011年,研发的国内首款1.5T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量产上市;2013年推出国内首款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可以说,比亚迪虽然是一家年轻的车企,但在多款动力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上,都走到了行业前面。”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弗迪动力董事长罗红斌自豪地说。

   

  近日,“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一行来到“‘心’智造中国行”第六站:深圳坪山区的比亚迪六角大楼总部,探秘比亚迪动力开发的DNA。

  罗红斌介绍了比亚迪发动机的开发历程和未来规划。据了解,比亚迪是目前国内车企中为数不多在ECU、TCU等控制系统方面,采用完全自主方式进行开发的企业。比亚迪第三代6款完全自主开发的高效节能发动机已处在不同开发节点。

  比亚迪全新开发的第三代发动机,同样能够实现从最初的性能开发、燃烧系统开发、标定仿真以及后期的各种试验验证等一整套研发流程都自主完成。

  作为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比亚迪动力总成研发团队如何在十几年间实现了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

  “比亚迪是一家喜欢亲力亲为的企业。”罗红斌表示,比亚迪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材料研发团队,在基础材料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此外,比亚迪能够自主制造生产各种设备甚至是特种设备。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比亚迪迅速介入口罩设计、生产领域,从决策到投产仅仅用了7天,再次创下“比亚迪速度”,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窥见比亚迪强大的基础材料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

  “口罩的材料、生产口罩的设备都是企业自制,这完全得益于比亚迪在基础材料领域的积累。”罗红斌称,比亚迪从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在各种基础材料的研究上有非常雄厚的研发实力,这也为公司动力总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亚迪动力总成的开发,同样秉承了“亲力亲为”的自主开发传统,企业非常重视基础开发实力的培养。

  比亚迪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后,在当时很多国内车企还外购发动机时,就启动了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的开发攻关。最初,因为之前全无基础可言,研发几乎全由自己干,这种开发模式虽然辛苦,但带来的进步也十分明显。

  “这种亲力亲为的开发模式,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人才和经验的积累。”在罗红斌看来,现在比亚迪已经走出了“什么都自己做”的阶段,但这个经历让比亚迪的研发团队获益匪浅。“通过这样的开发经历,我们掌握了基于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开发方法,不仅非常清楚产品开发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的管控要求,而且通过垂直整合实现了对成本、效率的有效管控。”罗红斌说。

  比亚迪产品开发中垂直整合的做法,不仅让其在零部件供应商的招标中获得了较强的议价权和选择权,也使旗下的零部件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很快尝到了甜头。以弗迪动力为例,作为比亚迪旗下一家研发型零部件公司,2017年实现市场化运营以来,凭借对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快,客户的穿透能力很强。据了解,弗迪动力年产值已达150亿元,拥有300多家客户,产品配套100多款车型。”

  在掌握了垂直整合的开发方法后,比亚迪动力总成的研发重心再次回归到对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平台的建设上,比如虚拟设计、仿真验证、燃烧学、热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研究,从而继续夯实自身的研发积淀。

  “在基础技术开发能力的建设上,除了积累没有捷径可走。”罗红斌认为,虚拟仿真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一款产品的强度、材质、形状以及怎样才能生产出来,都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虚拟、仿真试验。”他说。

  “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仍然被‘卡脖子’的情况下,汽车行业非常需要更多像比亚迪这样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企业。”许敏表示。

  “起码未来50年,内燃机汽车还将与新能源汽车并存,未来的汽车动力市场格局可能是三分之一的纯电,三分之一的插电,还有三分之一的燃油。”罗红斌介绍称,今年11月弗迪动力发布的适用于插电式混动系统的超高效率发动机,可有效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的痛点,是更高效、更卓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解决方案。他认为,未来内燃机技术将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而且内燃机的发展一定要拥抱电气化、电动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亚迪之行,不仅让“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一行了解了其第三代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更让外界看到了自主车企发动机技术厚积薄发的希望。

  编辑:庞国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