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首甘肃讨论I/M制度,他们说了这些干货

发布日期:2020-10-21· 中国汽车报网 万仁美 编辑:黄霞
万仁美 编辑:黄霞

  用车治理重点推行I/M(维修与检测)制度,江苏、甘肃、河南、山东积极响应号召走在前列,组成了四省联盟,每年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专家、生产企业的代表分享最新的经验成果。他们首次经验交流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山西等省听说了四省联盟的经验后前来观摩,并有意加入进来。

   

  近日,四省联盟在甘肃召开2020第2 届移动源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讨会,200多位业内人士云集讨论I/M制度。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方茂东在致辞中表示:“委员会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团体标准引领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发布了柴油后处理装置、柴油车颗粒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技术指南等标准引领的行业和市场的规范发展。行业协会是政府社会和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起手来,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随后演讲及问答环节中,专家们分享了诸多干货。坐在记者旁边的几位主机厂相关人士和检测站的负责人纷纷告诉记者:都是干货,不虚此行。

  ■下一步大幅度削减移动源污染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直接的证据是我国GDP连年快速增长,但是,PM浓度与GDP的增长呈现出负相关。2013年~2017年,PM2.5下降了34.7%,PM10下降了32.2%。

  有成绩也有问题期。NO2指标出现了反弹, 臭氧(O₃)升高,未来存在很大的超标风险。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王军方博士说:“生态环境部提出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中国的南北、东西跨度很大,不可能一个方法适用于全国各个地区,因此,精准是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问题精准、措施精准、区位精准、时间精准、对象精准。实现精准减排离不开标准引领。”

  我国先后制定了30多项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国家标准,还有20项。一系列标准组合在一起构建起了标准体系。

  王军方说:“目前,国六排放标准在世界标准体系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从排放限制来说,有些还低于美国的排放限值。我们下一步工作将是大幅度削减移动源污染。”

  从实施排放标准以来,至今天的国六排放标准,我国的汽油、柴油车甚至非道路机械都有了非常大的技术升级,DPF、在线远和监控等技术都已广泛使用,对于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以改善空气质量为主要目标,紧扣PM2.5与臭氧协同减排,减少移动源NOX和VOCs减排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移动源NOX和VOCs协同控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汽车和运输产业优化和清洁替代同步推进;超低技术和油品清洁化技术同步推进。具体措施包括严格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建立良好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进入市场的车主购买的车辆符合标准;大力提升实际使用柴油的资料,修订汽车柴油质量标准,提高对烯烃,芳烃、蒸汽压等环保要求;采用灵活的汽油供应机制,降低夏季汽油的挥发性。从源头引入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实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以及排放标准灵活实施机制的研究。

  制定标准之后,执行是一个重要环节,下一步将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监管空白,明确责任主体和标准统一等问题,建成以环保召回管理为主的移动源高排放车辆识别、溯源、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同时要补齐监测规范标准,完善排放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技术和监测体系的建立。

  ■I/M制度是重要抓手

  I/M制度最初在欧美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今,我国的机动车治理也引入了I/M制度。美国加州开展的一项评估表明,实施I/M制度后,单车HC、CO、NOX排放量平均减少17%、28%、9%。交通部规划院环境资源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室主任龚巍巍说:“加州实施I/M制度治理效果十分显著。”

   

  我国在广州、张家港等城市先行先试,先期探索建立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I/M制度,效果良好。龚巍巍说:“国内外实践证明,I/M制度是在用汽车排放污染治理方面最有效,最可行、投入低,收效好的政策与举措,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有重要作用。”

  在I/M制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从制度内涵概念上来看,大家的认识深度不一,理解范围不同,以至于形成共识困难重重。作为新生事物,I/M制度需要强力推进,但是,我国实行的改革要求“放管服”,维修企业从许可制改为备案制,强力推进的抓手变少,有些企业认识不到位,推进工作有一定难度。I/M制度还牵涉多部门协同,涉及不同部门利益,协调任务重也不可忽视。从推进工作来看,I/M制度的技术性比较强,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培训工作也是难题。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将坚持推进I/M制度建设,加快I站和M站建设,具体措施包括I站应依法通过资质认证(计量认证),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或校准的排放检验设备,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排放检测,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检验数据实时共享。M站基础条件之一是取得汽车维修经营备案的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和从事发动机维修的三类维修企业。

  I/M制度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遴选一定数量的M站技术示范站,并挂牌运营。对维修企业来说,要量力而为,擅长的就修,不擅长就不修。

  划分责任是I/M制度的重要一环,I站检测不合格必须交由M站维修,在这个过程中,闭环运行是重要的动作方式。超标排放汽车的排放检验信息和维修信息,应按照I站和M站数据交换规范,通过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上传至各自省级系统,并通过两省级系统实现数据交互。

  推进I/M制度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各地推行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监督维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测的联合监管执法模式。

  ■大数据发挥效力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如此庞大的数量,依靠人工排查超标车辆显然不可取,不仅工作效率低,也无法全面排查,更多是漏网之鱼。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威力显现出来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资深首席专家李孟良介绍了《重型汽车在线排放大数据智慧监测与应用》。重型汽车在线排放大数据智慧监测与应用系统,是通过实际道路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进一步建立数据库,再反馈到实际运用中。采集的数据包括排放/油耗、工况数据以及故障码。在数据分析中,项目组利用VSP方法进行多源数据综合对比分析,精准地发现车辆存在的问题。根据监测结果,分别追溯到单车用户,用车大户,车辆籍地,车辆类型,型号,行业,生产企业,发动机生产企业进行分类、排名,从找出主要类型问题。这套系统已经应用于某市环保局部署的柴油车远程监控平台,对辖区内大部分柴油车实现远程监控,通过油箱液位大幅变化,以及车辆GPS定位,判断加油地点,对一段时间内的加油信息,在地图上通过集散点过滤及局部聚合,分析出加油站的位置,实现了对地下加油站的监控和打击治理。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志军教授,四川大学陈耀强教授等专家,以及多个城市环保产业协会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编辑:黄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