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从电动化迈向智能化 中国汽车引领变革 ——2025上海车展深度观察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于4月23日开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是全球最大规模汽车盛会,也是技术与市场的“风向标”。从上海车展不难看出,中国汽车产业正推动全球汽车从电动化迈向智能化,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在技术趋势上,能源革命与驾驶辅助全面进阶。本届上海车展充分展示了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上汽首款搭载能量密度超400Wh/kg固态电池车型将量产;800V高压平台成标配,理想i8支持5C超充,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400公里”。极氪1.2MW超充桩大幅提升补能效率;能源形态多元化,广汽氢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超800公里。比亚迪“兆瓦闪充”与增程式混动并行。车企转向“用户场景适配”策略。
驾驶辅助技术进入量产验证期。小鹏G7的XNGP系统优化BEV+Transformer模型,在无高精地图区域提升算法鲁棒性。奔驰纯电CLA搭载Momenta方案支持城市导航辅助。上汽智己L6集成“灵蜥数字底盘”融合四轮转向与驾驶辅助。蔚来乐道L90采用纯视觉方案,压缩硬件成本至2000元以内,推动驾驶辅助普及。驾驶辅助技术成为标配,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传统车企,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车企,驾驶辅助技术纷纷上车,产业从宣传期进入落地阶段。与此同时,驾驶安全备受关注,车企的宣传话术逐渐回归理性。
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重塑供应链话语权。芯片领域,地平线征程6芯片占国内高阶驾驶辅助市场40%份额。算法层面,大疆车载灵眸智驾3.0赋能宝骏享境。制造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的创新,标志着中国供应链从“成本优势”向“技术输出”转型。跨国企业本土化合作深化,地平线与大众联合研发项目进入量产阶段。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自主崛起与合资反弹产生新的平衡。中国车企凭技术溢价冲击高端市场。比亚迪仰望U8加长版冲击百万级,深蓝S09对标理想L9,鸿蒙智行尊界S800进入80万元区间,极氪009被定义为中国豪华汽车正式迈入全球顶级阵营的标志。2025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65%,30万元以上车型份额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全球化方面,蔚来ET9适配多国标准,比亚迪ATTO 3海外销量同比增58%。传统巨头正加速转型。奥迪E5 Sportback基于纯电平台,搭载570kW双电机与800V超充技术。大众ID.EVO采用小鹏全栈技术。宝马与阿里合作开发AI座舱。但转型有争议,有的车型依然延续燃油平台,因此受到批评。合资车企生存法则转向“技术本土化”,70%合资展车搭载L2+级驾驶辅助系统,较2023年提升45个百分点。
新势力企业两极分化,头部企业构建生态壁垒,尾部品牌加速出清。理想发布全新纯电SUV——理想i8,继续巩固高端市场。鸿蒙智行形成多品牌矩阵,上海车展前夕,举办战略级新品发布会,一次性推出四大品牌矩阵的多款核心产品。小鹏G7定价20万元,冲击CR-V市场。尾部品牌如哪吒、极越则因资金问题逐步淡出,竞争焦点转向“体系化能力”。
在用户体验方面,汽车正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汽车进化为智能终端,宝马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开发“出行伴侣”,上汽系统支持语音定制座舱环境,小米SU7 Ultra实现跨设备生态衔接。多模态交互成标配,奔驰MBUX系统支持手势控制,奥迪E5 Sportback配备全息交互界面。汽车成为“第三生活空间”,并催生新商业模式。
本届上海车展带给业界很多启示,比如,智能化能力决定市场竞争力,L2+级车型销量占比将达65%,高阶驾驶辅助提升车型溢价。差异化定位决定生存空间,市场呈“哑铃型”分化。全球化需本土化先行,中国车企“出海”要适配硬件、软件和服务,打破“低价竞争”。
2025年上海车展标志新时代开启,中国品牌在多领域领跑,供应链角色转变,用户体验升级,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中国企业正书写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