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智能汽车业务盈利 华为做对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5-04-23·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马鑫 编辑:庞国霞
记者:马鑫 编辑:庞国霞

3月31日,华为在官网上低调发布2024年年报,整个PDF文件共149页。年报显示,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621亿元,净利润626亿元。其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增速在各业务板块中一骑绝尘,且首次实现当年盈利。
  在这份年报中,华为对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做了回顾和总结:2024年初,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乾崑品牌,现业务已进入高速增长期,2024年智能部件发货量超过2300万件,同比增长近7倍。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成为行业公认的汽车智能化第一品牌,乾崑车控、乾崑车载光和乾崑车云快速发展。华为正携手600多家产业链伙伴,共同为车企交付高质量、高品质的汽车部件产品。截至2024年底,已有15款合作车型上市,覆盖增程、纯电动和混动动力类型,以及轿车、SUV、MPV、硬派越野等多种品类,成为新能源市场中高端车型的标杆。
  2023年,华为销售收入重回7000亿元大关,其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亏损约60亿元,但与前两年的亏损100亿元和80亿元相比已经收窄。彼时,华为高管曾表示:“2024年华为车BU将扭亏为盈。”如今来看,华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侧面也反映出其对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自信且清晰的认知。那么,华为究竟做对了什么?
  在笔者看来,华为的成功首先体现在战略上。华为“一脚”迈入汽车行业,正赶上好时候。凭借自身在ICT领域深厚的技术与产品积累,以及在渠道、营销、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华为得以尽情施展、纵横捭阖。可以说,中国汽车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为华为提供了肥厚的成长土壤。随着以电动化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变革“上半场”强势推进,并逐渐成为市场“底色”,智能化的竞争随即到来。能不能延续“上半场”的胜利成果,汽车智能化相当关键。国内汽车行业迅速演进出两个落地方向: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产品功能迅速成熟,渗透率快速提升,抢占了市场先机。而这些正是在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新型汽车供应链企业支撑和赋能下实现的。华为对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投入果断且坚定,这一战略决定既很好地利用了自身的禀赋,又暗合中国汽车业向上之路。
  然而,仅仅有战略决策还不够,重点在于落实和执行。笔者认为,从战术上讲,华为作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与下游客户的强“绑定”,解决了市场的后顾之忧。鸿蒙智行旗下有4个合作品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华为借此得以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不断深化协同效应。今年,上汽集团与华为也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达成深度合作。此外,华为还与长安、宁德时代携手打造阿维塔。3月31日,在披露2024年年报的同时,华为旗下智能汽车业务子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股权变更,由华为、阿维塔、赛力斯共同持股,独立运作。同时,华为还与国内外多家车企建立不同形式和领域的合作关系,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需要指出的是,华为与车企客户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被视作传统的产品供货关系。在商业社会中,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绝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一定是存在能够“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强支撑。更深一步去思考,在汽车行业内,供应商可以通过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抑或更好的性价比获取订单,但只有当你可以创造意想不到甚至无法替代的价值时,才能摆脱成为客户“弱水三千”的命运。华为赋能赛力斯,双方实现共赢的例子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笔者看来,中国汽车行业推进智能化变革,无经验可借鉴,无先例可参考,需要依靠自主供应链的突围与合力,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开发范式和产业链生态。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勇敢而有益的尝试。成功不一定能够复制,但不妨拿来借鉴。笔者期待华为为中国汽车整零和谐共荣带来更多惊喜,也希望有更多的供应链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青云之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