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快递物流企业变相“卡时效”该管管了
在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攀升,配送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从昔日的次日达、次晨达,到如今的当日达、半日达,乃至部分地区实现分钟级、小时级配送。这种对运输时效的极致追求,虽然为消费者带来更快捷的购物体验,但却让广大货车司机卷入一场残酷的速度竞赛。
在快递公司全力拼速度、卷时效的背后,运输从业者正深陷疲劳驾驶和安全风险的困境之中。这场对时效的盲目追逐,确实该按下“暂停键”了。
快递物流体系通常保持24至48小时不间断、紧密高效运转。在揽件、中转、运输、分拣、派件这一包裹流转链条中,运输环节因时间可压缩性成为重要突破点。因此,当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不断追求商品高效流转和订单极速履约时,物流链条提升时效的压力自然而然地转嫁给货车司机。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快递全程时限从2016年的59.2小时缩短至2024年二季度的54.2小时;2018年后,每年缩短幅度达到1.5小时。在这一过程中,运输环节在全程揽收投递中的时限缩短幅度始终占据最大比例。
在这种“分秒必争”的行业环境下,货车司机为避免被市场淘汰,不得不长时间连续驾驶。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已明确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需停车休息,且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但在快递运输领域,时效压力往往使司机陷入疲劳驾驶的困境。特别是在电商大促期间,干线运输时间被大幅压缩,货车司机为抢时效,被迫日夜兼程,有的甚至拔掉车载北斗系统以逃避强制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不仅危及司机生命安全,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于货车司机而言,按时送达就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他们之所以拼尽全力抢时效,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合理的扣罚机制。许多快递公司和物流企业在与货车司机签订合同时,通常会设定严格的送达时限条款。若货物未能按时送至目的地,货车司机将面临运费被克扣的风险。例如,有的快递公司规定“司机迟到1分钟罚款70元”;有的司机因超时半小时就被扣除3000元运费……这类严重损害货车司机合法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引发广大运输从业者的强烈不满。许多司机因此寻求转行,导致快递运输领域人才流失问题愈发严重,运力紧张状况日益凸显。
不可否认,随着快递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以快制胜”成为快递企业构建差异化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然而,若快递企业一味盲目求快,势必难以持续稳健发展,整个行业也可能陷入“越卷越危险,越危险越卷”的恶性循环。
在笔者看来,快递时效和物流服务的比拼,本质上已不再是简单的竞速较量,而是一场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对于快递企业而言,应尽快摈弃“惟快不破”的固有观念,加速实现从“速度竞争”到“价值竞争”的战略转型。
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要平衡好运输时效与司机权益,合理安排运输任务、科学设定履约时限,并充分考虑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根据不同地区和路线制定差异化时效标准。同时,建立灵活的时效调整机制和公平合理的运费结算体系,坚决杜绝克扣运费等不合理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应着重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引入智能化调度系统、自动化分拣设备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这些举措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而非单纯依靠压缩运输时效来追求短期利益。
为破解这一困境,重构快递行业时效与安全的平衡,还需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协同发力。例如,在治理疲劳驾驶这一问题上,除对货车司机进行严格监管外,还应尽快出台针对货主方、物流公司的管理标准和限制措施,确保运输从业者有充裕的休息时间。此外,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得到贯彻落实,如严查屏蔽北斗系统、伪造行车记录等变相规避监管的行为,以维护政策执行的刚性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快递企业一味追求时效所潜藏的隐患不可小觑,必须引起整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与深刻自省。这既关乎货车司机合法权益的切实保障,也直接影响到公路物流行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及道路交通的安全稳定。我们期盼快递企业、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及社会各界能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快递物流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