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安全:不能被智驾字典遗落的词汇

发布日期:2025-03-2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当特斯拉计划在中国全面部署FSD、华为ADS 3.0已实现“全国都能开”之际,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却在近期财报会上重申: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始终坚守安全第一的原则,绝不会将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装车,让消费者成为试验品。这一表态直指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矛盾,即在资本与市场的狂热推进与技术理性的严谨审慎之间,该如何把控创新的步伐与节奏?

宝马的立场代表了大多数传统车企的技术价值观——安全始终是技术落地不可逾越的底线。然而,在当今存量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主导的市场环境下,不少品牌为迎合用户、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将尚未成熟、可能存在风险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推向市场,由此引发诸多安全隐患和责任争议。在此背景下,宝马坚持“技术未经验证绝不上车”的原则,不仅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负责,更是对行业自律和造车原则的坚守。这种看似“保守”的态度,实则是对行业浮躁风气最有力的纠偏。

当前,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车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已超60%,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NOA)功能的车辆占比达15%。年轻消费者尤为看重“车机流畅度”“语音交互”等智能化体验,甚至将智能功能视为购车的首要考虑因素。

这种市场需求催生了业界对技术先行者的追捧,但同时也导致部分用户对智能驾驶系统有了过高期待。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车企在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时,将其夸大为“可长时间脱手”的自动驾驶,误导用户在高速公路等场景中可放手驾驶。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揭示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90%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其中30%的消费者甚至愿意支付超1万元的费用。然而,对于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L2与L3级智能辅助驾驶等级的具体区别和责任划分,绝大多数消费者缺乏清晰的认知。有调查显示,62%的中国用户误认为“自动驾驶”即意味着“完全无人驾驶”,而实际上,当前的L2级系统仍需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这种认知偏差引发一系列危险驾驶行为,同时包括车企销售人员、消费者、自媒体博主在内的多元化群体,在社交平台上频繁上传“解放双手”的驾驶视频,更是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近期曝光的一则极端案例颇具警示意义:某消费者为规避监管,在方向盘传感器位置安装“作弊”装置,使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实现长时间自主行驶。这一事件再次为智能驾驶安全敲响了警钟。

暂且不论这类视频如何误导驾驶者,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辅助驾驶功能监管放松了警惕。单就上述车型采用单一驾驶监测方式,可轻易绕过监管的事实,无疑暴露出该车型在智能安全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事故中,有23%是由于系统误判所致,这凸显出驾驶员在使用此类功能时仍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更需警惕的是,商业宣传中对技术能力的过度夸大已呈现系统性失真:当某品牌将“车位到车位领航可全程无忧”作为核心营销话术时,其技术文档中却明确标注“系统存在无法识别静态障碍物的可能性”。这种宣传话术与技术实际表现的巨大差距,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市场扩张过程中对安全底线的严重忽视。

让笔者感到遗憾的是,一些对行业自律和底线原则有着清晰认识的传统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反而被贴上“落伍”、“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标签。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品牌的车辆事故致死率大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参与者应明确:保守并不等同于落后,激进也并非先进,将消费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才是造车企业的首要原则。

在资本驱动与技术理性的博弈中,许多传统车企坚守“安全优先”原则,表面看似保守,实则深刻揭示了智能驾驶发展的深层逻辑: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守护人的生命安全,而非仅仅追求市场扩张,或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这一理念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宝马的“保守”态度,正是在这股激进的行业浪潮中,努力锚定技术伦理的基石。正如高乐所言:“汽车不仅仅是参数的堆砌,而是安全与用户体验的系统集成。”

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我们更应深入思考:在代码与算法主导的时代,如何坚守人类对生命敬畏的底线?这不仅是宝马正视的课题,更是整个行业必须深刻探讨并回答的终极之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