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大众签约一汽,宝马联手华为,新一轮汽车业合作“热起来”
近来,正当外界风传“外资车企或正撤离中国市场”之际,一系列无可争辩的合作事实,将别有用心的谣言击得粉碎!
3月1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的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在多个细分市场将新增11款中国市场专属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至2030年,一汽-大众各品牌将在“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策略的基础上推出超过20款全新车型,以多元化商品矩阵、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场景化体验设计,全面满足中国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无巧不成书,同日,宝马中国宣布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协议,将在中国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内的数字化服务,基于HarmonyOS NEXT开发多元化智能应用与功能,聚焦高频场景需求,为华为鸿蒙用户打造无缝衔接的全场景智能体验。
仅仅上述两大跨国车企巨头与中国本土力量的携手,就不禁让人深切感受到,当新一年春天来临的时刻,新一轮汽车业合作热潮似乎也如同无声盛开的报春花,悄然而至。
其中,大众汽车与一汽双方已有30多年的合作积淀,也曾共同创造过市场的辉煌。此次进一步升级战略互信,以技术共研、市场共拓、生态共建为核心,共同迈向共创共赢的新高度。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大众汽车之前投资安徽大众,与上汽续签合约,直至此次与一汽的进一步升级合作,堪称抓住机遇的妙招。而从宝马角度看,宝马也同样面临外资特斯拉、本土企业及新势力等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其同样迫切需要借力本土化智能生态强化竞争优势。而华为鸿蒙生态装机量不断突破,正向HarmonyOS NEXT全面进化,双方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通过合作,宝马有望打破传统车机系统的封闭架构,实现手机-车机-智能家居的无缝流转,为用户构建场景化智能服务矩阵,共赢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背景及合作趋势看,上述合作或许只是新一轮汽车业合作热潮的开端。
一方面,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转型加速,技术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而且车企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逐渐难以为继,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合作成为获取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寻求共赢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大众汽车与一汽在车型研发、供应链本土化上的合作,还是宝马与华为在智能座舱、数字化服务上的携手,都是顺应这一趋势的良好表现。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是智能汽车创新的前沿阵地,巨大的市场潜力,独特的市场活力、魅力正吸引着全球车企纷纷前来,从大众、宝马到丰田、现代、Stellantis……众多跨国车企巨头都积极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以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深度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行动胜于雄辩,从他们的行动中既可以深切感受到这种坚定的信心,也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车企展开合作,共同创造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未来市场前景,成就汽车全球化的壮丽诗篇。
此外,新一轮合作,揭示出智能汽车竞争的下一个战场,即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延展性、共创性。当电动化技术趋于同质化,用户体验的差异将更多取决于“车能否融入用户的生活网络”。如今的合作,其背后的行业背景,呈现的是汽车产业价值重心从“马力”向“算力”、从“机械性能”向“生态价值”迁移的必然趋势,也是车企巨头的必然选择。当车企开始用智能化定义用户体验,用生态构建竞争壁垒,汽车产业变革就已经超越技术层面,指向整个产业范式的重构。
大众签约一汽、宝马联手华为,已然为新一轮汽车业合作热潮拉开序幕。未来,随着更多合作的不断涌现,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有望被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也将在变革中被重新构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合作固然有具体的目标,但从此开启的新一轮合作,与之前的合作最大的区别,或是产生的效益不止于销量,而有可能实现共同提升、更多共赢。既然春天到了,秋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