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交付未至谣言先行,“黑公关”的病该治了

发布日期:2025-03-1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在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争夺市场份额,众多车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开始显现,尤其是恶意抹黑竞品的现象愈发严重。
  近期,一篇题为《蔚来ET9惊现车主维权!百万豪车交付即故障》的文章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网友耐心看完这篇写得“有鼻子有眼”的维权文章后,才发现蔚来ET9尚未正式交付。涉事作者随后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回应称:“这篇文章是运用AI技术随意编写的,并未核实真实情况,请勿轻信。”针对这一事件,有博主发文称:“这或许是一篇‘黑公关’原本计划在蔚来ET9正式交付后发布的文章,但大概率是搞错了时间。显而易见,这位作者的意图纯粹是为了黑而黑。”
  事实上,这种恶意抹黑仅仅是汽车行业内“黑公关”现象的冰山一角,更多的“互黑”行为往往打着舆论监督、产品对标的幌子,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来达到贬低对手、提升自身形象的目的。
  “黑公关”“黑水军”“黑媒体”已成为汽车圈内一个公开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人人皆是媒体”的网络环境下,传播内容五花八门、观点追求标新立异,但整体质量却参差不齐,这无疑为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尽管众多品牌高举反对“黑公关”的大旗,却又不得不卷入这一复杂局势之中。显然,单凭行业自律难以扭转这一局面,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近期,比亚迪、小米汽车等品牌相继发布一系列维权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彰显企业维护自身声誉的决心,也充分体现出司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中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行业治理的滞后性在舆论乱象中暴露得尤为明显,这也警示车企必须建立一套涵盖“监测、预警、处置、修复”的全链条应对机制: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实时捕捉舆情动态,也要不断强化法律维权意识,针对恶意抹黑行为果断采取法律手段,以维护自身权益。
  正如网友呼吁蔚来汽车法务部门介入调查所反映出的公众期待一样,企业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舆论挑战,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还需将声誉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透明化的沟通方式,积极构建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增强公众的信任与理解。
  就行业规范建设而言,“黑公关”现象已对行业舆论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为驱散笼罩在舆论之上的阴霾,需要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在此过程中,可借鉴药品领域“飞行检查”机制,对网络传播的车辆事故报告实行强制性复核,并对蓄意造谣者实施行业禁入的严厉处罚。
  同时,司法机关可探索建立快速审理机制,建立“网络商业诽谤快审通道”,以提高维权效率。例如,某互联网法院试点的“线上证据保全—AI案情分析—类案批量审理”模式,成功将维权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45天。此外,资讯及短视频平台也需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如某短视频平台推出“谣言粉碎机”专区,运用AI识别技术来有效拦截和清除虚假内容,这对于净化网络环境、维护舆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客观而言,推动行业舆论监督机制透明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离不开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媒体和公众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推动。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应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沟通协作,携手构建一个健康、有序、透明的舆论环境。
  此次事件为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和整个行业必须加强声誉管理和行业规范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共同应对舆情挑战,从而有力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和行业健康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