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搭载数字化和“人工智能+” 汽车产业未来图景动人心魄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3月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
概括来说,就是要用数字化、智能化来持续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由此看来,除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以外,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这两个新兴的细分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有可能在我国汽车行业明显加速发育,汽车制造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化速度和进化深度将进一步加大。
最近,高阶智驾系统已经下延到10万元级别的新能源乘用车上,甚至有望在今年或明年覆盖到所有新能源乘用车上。2024年,我国累计销售约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搭载L2智驾系统车型的市场份额约为65%,L3、L4系统分别约为25%和15%。今年,随着智驾系统生产量进一步扩大,其配套价格会继续大幅下降,具有智驾功能汽车的售价也将相应地下调。同时,随着智驾所产生的数据量爆炸式增长,我国智驾技术的迭代节奏将进一步提速,L3、L4智驾系统的进化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且装车率将在今年显著提高。2025年可以说是L3智驾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元年,智驾市场规模将由近4000亿元增至5000亿元左右。
智驾技术的进步和配套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刚起步不久的飞行汽车走向市场。2024年,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和车企陆续发布了飞行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还确定了6个试点城市,产品获得适航证的消息也不一而足。但飞行汽车的总销量究竟是多少,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有人乐观估计约有数百辆。去年,个别车企声称获得了一些订单,会在随后一两年内陆续开始交付。由此判断,今年将是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元年,飞行汽车产供链的雏形将成形,并快速发育,这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继智能网联汽车之后跨界拓展的第一个新兴产业。可以想象,一旦飞行汽车出现几个大规模应用的典型场景,在渐趋完善的产供链的支撑下,短时间内这个新赛道内会涌入一众车企,蓝海迅速变为红海。
当下,虽然最著名的智能机器人企业并不在中国汽车行业,但汽车制造业有着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广阔市场。例如,某北方造车新势力工厂的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1500台,远超上海特斯拉的300多台。这些机器人当中有少部分属于智能机器人。机器人会进一步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在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用工成本等方面有竞争优势。所以,在极度“内卷”的市场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将越来越受车企欢迎,“机器代替人”近年来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已成为一个显著的潮流。如此广阔的市场,已吸引多家中国品牌车企投身研发具身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在国内汽车制造领域应用得越多,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数字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程度就越深。虽然无法找到准确权威的装备量统计结果,但从一些信息可以推断,近几年我国汽车制造业智能机器人装备量增速相当高,而且这种高增长率还将持续数年。
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威力巨大的效率利器和创新利器。有报道说,截至3月5日,约有20多家车企宣布接入DeepSeek。紧随其后,其他大模型也宣布开源,一些车企可能还接入了其他大模型。大模型集中上车,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还是智驾、智舱和其他汽车产品技术的研发无疑大有裨益。
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行动两大高质量发展浪潮驱动之下,我国汽车工业的部分冗余产能将通过跨界制造飞行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得以转化和释放,而不再仅靠出口来解决。202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3143.6万辆,只占5500万辆左右产能的57%。若以近6000万辆的总规划产能来计算,产能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市场占有率跻身第一梯队的车企,在高阶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会释放威力更大的“二八定律”效果,有助于提高汽车市场的集中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塑造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