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雷克萨斯中国独资建厂:本土化生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官方消息的公布,雷克萨斯在华本土化生产的传闻终于得以证实。这个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著称的豪华汽车品牌,将以独资形式在上海建立工厂,并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此举不仅意味着雷克萨斯将首次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还使其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上海独资建厂的外资汽车企业。
回顾历史,雷克萨斯在豪华汽车市场中的表现始终独树一帜。在2005至2020年豪华品牌销量增长黄金期内,众多国际品牌纷纷选择与中国本土车企携手成立合资公司,以期在中国市场占据更多份额。然而,雷克萨斯却在这一时期坚持整车进口策略,这一“反向操作”彰显出其对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的坚守。通过采用进口模式,雷克萨斯确保产品的独特性和高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可与好评。这一战略在2019年之前为雷克萨斯带来年均20%的销量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22.7万辆的销量巅峰。
前期销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雷克萨斯本土化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丰田方面也担心本土化后可能会稀释品牌的溢价能力。不过,随着市场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及消费者需求持续变化,进口模式所带来的高关税、高成本以及较长的供应链周期逐渐成为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2020年之后,豪华汽车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众多二线豪华品牌面临着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产品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雷克萨斯选择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入局,显然有其深远的战略考量与用意。
毫无疑问,本土化生产策略将有助于雷克萨斯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并提升产品竞争力。当前,进口模式下的高成本迫使雷克萨斯不得不卷入“价格战”,例如在某一时期,ES车型的最大优惠幅度甚至达6万元。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遭受严重的利润损失,也对品牌价值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在中国设立独资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雷克萨斯预计能够降低制造成本20%~30%。此举不但将增强雷克萨斯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竞争力,还能使其更好地把控利润率,同时大幅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此外,雷克萨斯还计划在2030年销售100万辆纯电动汽车,到2035年实现全球范围内销售车辆100%电动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雷克萨斯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市场策略。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最大的国家,无论是生产制造水平,还是零部件配套规模都拥有显著优势,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世界前列。雷克萨斯可充分利用中国成熟的电池、电机供应链和研发资源,加速电动化技术和产品的落地和应用。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本土化生产,雷克萨斯还能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这将有助于提升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为其在中国市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过,本土化生产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雷克萨斯作为后来者避开了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汽车市场环境将更为复杂,消费者对中国本土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也在不断提升。在电动化时代,即便是传统德系三强也逐渐失去“品牌光环”的加成效果。因此,雷克萨斯在借助中国市场发展高端电动汽车的过程中,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雷克萨斯也无法回避二线豪华品牌都会遇到的问题——品牌价值的平衡与重塑。为避免重蹈讴歌、DS等二线豪华品牌因本土化经验不足而导致产品定位失焦的覆辙,雷克萨斯亟需在本土化生产之后重塑品牌标识。长期以来,雷克萨斯一直以“进口身份”、卓越品质和优质服务著称,本土化生产后,如何将原有的口碑优势与中国本土需求相结合,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体系成熟完备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避免过度依赖本土供应商导致技术趋同,成为雷克萨斯面临的一大挑战。
值得肯定的是,雷克萨斯在市场迅速扩张阶段并未采取激进策略,而是坚持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与企业的发展理念相契合。然而,当前市场环境已不再是外资品牌“躺着就可以赚钱”的时代,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品牌在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上均取得显著提升。对于雷克萨斯这样的“后来者”而言,更需展现出勇于突破传统、打破市场常规的魄力,不仅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更要努力创造出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差异化产品,以此来保持其独特的品牌特色和产品定位。
雷克萨斯决定在华独资建厂,实质上是其全球化战略与中国市场独特性相互权衡的结果,也是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然决策。若雷克萨斯能在成本控制、技术本土化与品牌特质维护之间取得平衡,其本土化案例有望成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转型的典范;反之,则可能沦为“真正的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