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当“人均华为”,重新探究“含华量”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5-02-1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焕玉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焕玉

随着广汽、上汽、本田等众多知名车企纷纷传出与华为携手合作的消息,华为在汽车行业的战略布局愈发引起广泛关注。当“人均华为”逐渐演变为汽车行业的一种显著现象时,深入探究“含华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显得尤为必要。这一趋势的背后,究竟是华为在营销影响力方面的式微,还是车企对于在合作中丧失自身核心灵魂的深切担忧?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华为与车企之间的合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最初的零部件供应阶段,逐步发展到如今能够提供整车解决方案,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角色正从幕后默默的支持者,逐步迈向台前成为备受瞩目的参与者。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踊跃加入与华为的合作阵营,“含华量”的意义也随之变得错综复杂:一方面,华为强大的营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释放,为合作车企带来了显著的市场关注度和销量提升;另一方面,这种营销效果的释放并非毫无边界,而是正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现实困境。
  以赛力斯为例,作为华为与车企早期合作的典型成果,赛力斯借助华为的强大赋能,短时间内便在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更多车企相继加入合作行列,华为有限的营销资源势必会被进一步分散,想要再次复制赛力斯初期的成功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当“人均华为”成为汽车行业的普遍现象时,“含华量”的高低将毫无疑问地成为车企在营销层面相互比拼的全新焦点。但这也清晰地表明,单纯依赖华为的营销拉动已经不现实,因为其边际收益正逐渐降低,车企迫切需要探寻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对这一棘手的困境,华为与车企将分别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呢?笔者认为,一种颇具可能性的路径是,华为逐步回归其作为供应商的本质角色,如同宁德时代一般,为车企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华为近期释放出的信息来看,他们正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据华为官方披露,目前其为车企提供的主要是3个不同价位的标准化产品,这一举措极大地降低了车企的研发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对于车企而言,这意味着在不丧失自身产品核心灵魂的前提下,能够与华为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然而,这条发展路径并非一帆风顺,毫无挑战。其一,标准化产品必然会导致车企在产品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尽管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产品同质化的严峻问题,使得市场上的车型缺乏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二,即便华为回归供应商身份,车企依然需要时刻警惕对华为形成过度依赖。毕竟,一旦华为在某些关键领域确立了绝对的领先优势,其议价能力势必会大幅提升,这无疑将对车企的利润空间构成潜在威胁。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华为与车企的合作范畴远远不止于技术和产品层面。在智能化、网联化等代表未来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前沿领域,华为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深厚的技术储备,占据着显著的优势地位。而这些领域恰恰是未来汽车行业实现突破式发展的核心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车企而言,与华为展开合作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短期的市场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借此在未来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奠定有利地位。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人均华为”这一现象或许只是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车企将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外部合作伙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车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全力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含华量”的高低或许并非车企最为关切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与华为的合作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成长活力和创新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含华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作为营销噱头的范畴,转而成为车企与华为合作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体现。对于车企而言,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关键,在于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华为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之一,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车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华为的合作仅仅是他们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众多手段之一,绝非全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