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TA正式官宣登陆上海,将给供应链带来什么?
当传闻终于成真,众多机遇也会纷至沓来。近日,丰田汽车宣布与上海市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决定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LEXUS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及生产公司。这应是近几年继特斯拉之后,落户上海的第二家外商独资品牌电动汽车企业。由此,也不禁令人产生联想,雷克萨斯落户上海,是否会像特斯拉一样,给中国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带来新的机遇呢?
首先,给本土供应商带来机遇的确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此次雷克萨斯落户上海的计划中广受关注的两大重点,除了独资,就是电动汽车的国产。雷克萨斯作为丰田的高端品牌,如果实现本地化生产,肯定需要在保持品质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这是所有企业的发展之道。而本土供应链不仅有较为成熟的优势,更兼具能够为雷克萨斯降低成本的优势,而且其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操作习惯也会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以及车体、材料、铸件等,如果从性价比及成本考虑,在本土采购是最佳选择。正如此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努力实现零部件本土化一样,如果雷克萨斯采用本土零部件采购方式,必然能为雷克萨斯上海工厂尽快投产提供支持。
其次,从现实看,如果说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三大件”上,本土供应商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目前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突飞猛进的阶段,相关的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尤其是核心的“三电”及“多合一”系统、多种类电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大模型等智能电动汽车的开发方面,都有着独到的技术,而且整体上位居行业前列,由此也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技术、设计、市场销量上站上了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就电动汽车而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在中国都在迅速成长。除了与汽车制造本身直接相关的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数量的飞速增长、技术创新带来的质量提升,从前些年的慢充桩到快充桩,再到如今的超充桩特别是液冷超充桩,中国2024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的车桩比已达到1:1,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能为包括雷克萨斯在内的电动汽车提供良好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丰田之所以选择中国独资建厂生产电动汽车的底气。
第三,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是中国践行“双碳”目标的战略行动,政策支持导向清晰,发展思路明确,这也给了丰田投资中国更为坚定的信心。对于中国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而言,如今也正在聚焦市场需求,适应产业变革,加速在扩充数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如果说特斯拉落户上海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市场,助推了中国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快速成长,那么,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落户上海,将进一步推动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转型升级,供应商或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来适应雷克萨斯对品质和可靠性的严格要求,这将推动中国企业在材料优化、精密制造、智能化生产等方面持续向上,同样是更上新台阶的“鲶鱼效应”。
第四,雷克萨斯落户上海,或许像曾经的特斯拉一样,逐步开始提升本土零部件的比例,而特斯拉至今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达到了95%。而且,不管雷克萨斯的零部件本土化比例多少,都将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化进程。其中,促进本土供应链适应外商独资企业的需求,甚至与日系供应链逐渐融合,或采取联合研发、协作等方式,也都能推进本土零部件的国际化。本土供应商通过满足雷克萨斯的高标准,有机会进入丰田及更广泛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如果成为雷克萨斯这样高端品牌供应商,将增强本土企业的市场信任度,助力开拓更多海外客户。
第五,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快速发展,速度超越以往任何时候。例如,在20多年前,在本土动力电池行业中几乎没有一家能称得上“顶梁柱”的企业,日韩企业曾多年在全球占据优势份额。但如今,已经有多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份额排名全球前列,以往领先的国外动力电池企业都被挤下神坛。当前,智能汽车高端芯片是本土供应链最后的短板之一,但在国内产学研联合公关之下,近几年已经有多家本土芯片公司产品上车,支持了AI大模型、端到端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先进技术应用。事实一再证明,在可见的未来,不管外部市场风险有多大,本土零部件都能凭借创新的力量去攻坚克难,展现令世人惊诧的奇迹。由此,不仅将为雷克萨斯等中外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带来可靠的技术支撑,也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定心丸”。
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如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汽、奇瑞等,雷克萨斯的落户,将带来更多规模化效应,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降低物流和协作成本。
总之,随着雷克萨斯落户上海,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本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带来新的机遇,并且能激发更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力量,逐步扭转本土供应链“大而不强”的现状,推动本土供应链走向“星辰大海”,成就更多世界一流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