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两新”政策鲜明指向值得关注

发布日期:2025-01-15·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秦淑文 编辑:庞国霞
记者:秦淑文 编辑:庞国霞

1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此举让翘首以盼的汽车行业人士吃了一颗“定心丸”,2025年车市实现3%~5%的增长目标将成定局。据权威机构估算,今年的“两新”政策仍将带来500万辆左右的新车增量。
  笔者发现,汽车业是《通知》中颇受关照的“加力扩围”产业。《通知》总共27条内容,其中4条是给汽车“加力扩围”,商用车和乘用车各占两条。汽车业之所以能够享受“偏爱”,是因为汽车是除房屋之外价值最大的居民消费品,产业链条很长,对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把制造和消费兼顾得最好的支柱产业之一。基于此,汽车行业应紧抓机遇,在制造和产品两个方面积极自我革新,争取最大程度的蜕变,迎接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读过《通知》就可以发现,关乎居民消费的重点制造业、节能环保、智能化是“两新”政策三个鲜明的指向,目的是进一步推动重点制造行业的企业继续提质升级,深化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两新”政策追求的效果,既有增长,也有提质。
  《通知》第五条的内容,是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补贴范围扩大至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车型;第六条的内容,是更新车龄8年及以上的城市公交车和超出质保期的动力电池,平均每辆车补贴额由6万元提高至8万元;第八条将乘用车的报废更新范围扩大至国四排放标准车型,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每辆车补贴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每辆车补贴1.5万元;第九条是支持旧车换新,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每辆车最多补贴1.5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每辆车最多补贴1.3万元。从中可见政策“增补贴、抬标准”的鲜明特征。
  《通知》中还有“各地可保持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基本稳定,并自主确定车辆更新补贴标准”,“汽车置换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由各地区按照本通知要求并结合实际合理制定”的话语。这就为财政状况较好、汽车产业发达、大气污染治理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提供了“补上加补”的空间。
  不过,1月7日,就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连续强调17个“不得”,其中就有“各地区不得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不得以定向补贴、地方推荐目录等形式强化对本地产品或特定产品保护以及变相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要求。踩了这些“红线”,“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还会通报、约谈有关负责人”。
  这两个“不得”加上超载超限、招投标、招商引资领域的3个“不得”,有可能影响地方政府实施“补上加补”,但这些“不得”切中痼疾,有助于消除歧视性待遇,促进公平竞争,加速优胜劣汰,提高汽车市场集中度,对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很有好处。所以,2025年市场的“大浪淘沙”和行业的优胜劣汰可能进一步加剧。
  有人说,今年国家要重点“整治内卷式竞争”,车企不应再打“价格战”,而应打“技术战”和“质量战”。这后两类“战”实质上就是“标准战”,有没有标准、标准高低、执行得严不严是衡量“标准战”的三个层次。《通知》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的内容,是加力扩围标准供给和强化标准执行监督,汽车的质量、安全、能耗、排放等标准自然被重点关照,且会被“纳入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和“中央质量督察考核”范围。《通知》还提出,要“严格执行能耗、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提升标准约束力。”
  增加出口规模,开拓海外市场,这两年在车圈是个“热潮”。发达国家市场的安全环保标准最高,欲使国内车企普遍具备满足标准的能力,就需要尽快抬高国内标准,这样才可能更顺利地“走出去”并站住脚。例如,欧盟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排放法规,乘用车新车和货车新车的CO<sub>2</sub>平均排放量限值分别为每公里95克和147克;从2035年开始,这个数字要降至0。对于供应链,欧盟也提出了碳足迹的要求。要进入欧洲这个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搏击”,就必须跨过这些由标准和法规构成的壁垒。再看国内市场,由于新能源汽车整备质量持续增大,前年,纯电动乘用车的百公里能耗均值为16.1千瓦时,同比提高8%;插混汽车的数字也是不降反升;去年,市场上“大电池、大油箱、超长续驶”竞赛火热,这只会让耗电量均值继续提高。在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比仍徘徊在六成左右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恐怕不符合节能环保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初衷。
  《通知》给汽车产品价值链降碳、企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制造和管理效率提高提供了助力。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效率对企业降低成本、及时应对需求变化至关重要。探究汽车领域民企、外企和国央企之间运行效率差异的原因,品味去年被外国汽车巨头频频提及的“中国速度”,制造和管理体系的智能化水平所起到作用十分关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