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工业机器人或是家电企业跨界新出路

发布日期:2024-10-25·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庞国霞
记者:赵建国 编辑:庞国霞

日前,格力电器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与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资料显示,新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汽车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和销售等。
  在跨界汽车领域的行列中,家电企业是一支特别的力量。除极少数选择造车外,更多家电企业把目光投向零部件。从热管理到三电系统,它们将原有的技术积累转化,并利用市场、资金、品牌等优势在汽车领域开疆拓土。
  当然,这属于比较传统的“打法”。随着汽车产业变革的推进,以及国内汽车行业呈现出的新特征,这些跨界而来的家电企业动起了新脑筋。如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迎来“加速跑”,处于技术前沿的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成为新的“风口”。
  笔者了解到,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制造所需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格力悄然布局多年。今年9月,格力智能装备与丹麦优傲机器人公司达成合作。此外,近年来,“格力系”基金公司投资及参股了10多家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企业。有消息称,格力已为宝马、通用、沃尔沃、特斯拉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车企、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本就涉足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的另一个家电巨头美的,也看好这条赛道。从5.4%的股份开始,美的在2021年宣布全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
  一些惨痛的事实已经证明,在汽车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并非只有造车这“自古华山一条路”。笔者认为,家电企业的跨界逐渐围绕前沿高新技术、高利润零部件、高价值装备、高市场潜力展开,呈现新的多元化趋势。例如,海尔在2022年11月成立卡泰驰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7月,卡泰驰又打造二手车自营商城,持续拓展汽车领域业务边界。海信通过收购、自研等方式,推出车用激光全息ARHUD和激光全景投影解决方案、热管理系统等。至今,美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线已覆盖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等细分领域。
  从最初不被看好、饱受质疑,到在新的赛道上寻求突破,外界时至今日再谈论家电企业跨界汽车行业,恐怕不能再翻“老黄历”。对如今的制造业而言,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等都已成为通用的技术“底座”。相对于投资高昂、竞争激烈的造车业务,家电企业对这些领域可能更有把握。
  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逐渐成为汽车生产的主流方式,而如今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个性化、定制化及柔性生产不可或缺的“擎天柱”。熟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如今新能源汽车更为注重柔性化生产,常常要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组装不同配置的不同车型,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对车型识别、零部件物流、装配工艺、生产工具切换等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工业机器人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支持下,具备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自主导航、精准定位、抓取搬运,实现对生产线的高效、智能化控制。2014年,特斯拉就在Model S电动汽车生产线上大规模采用了库卡机器人,之后又推广到Model X及电池组装配线上。同样,在工业机器人支持下,比亚迪国内多个基地均实现了多车型混线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家电企业跨界的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不仅其产品本身可以收获良好盈利,而且也能为应用企业降本增效。在格力电器,由工业机器人担纲、24小时运行的“黑灯工厂”,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和人均创收的提升。自2018年至2023年,格力电器生产人员从6.95万人降至5.02万人,降幅约为28%。其中,2018年人均创收约为225万元,2023年升至282万元,增幅约为25%。此外,从工业机器人销售营收上看,2023年,美的以库卡工业机器人为主的相关业务板块实现营收372亿元,占美的总营收的约10%,且同比增长近25%。
  当前,汽车产业转型的内涵不仅包括汽车产品,也涵盖相关的零部件及生产方式,“有电动汽车的地方就有工业机器人”绝非妄言。家电企业跨界汽车行业的探索仍在路上,如何抛弃固有思维、发现新的“风口”,格力、美的等企业的做法或许已带来有益的启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