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请尽快考虑“星座”带来的影响
今年,特斯拉的FSD V12.3带火了“端到端”,一时间,大多数车企趋之若鹜,纷纷宣布转进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前些年业界投入巨资拼命研发、日益质优价廉的激光雷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大模型、算力、算法和数据量等软实力,成了业界新宠。然而,即便是高频迭代的特斯拉FSD V12系统,有时竟然无法识别停驶在路上的货车,这说明其技术完善程度仍然无法给人安心感,无法让人普遍建立起信赖感。
假如外界各种与安全行车有关的信息都能够及时全面地传输进来并予以准确辨认,特斯拉也就不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了,而“车路云一体化”不仅能够能轻易地做到这一点,而且在布满路边设备的智慧道路和城市各种专业云服务器的支撑下,还能给予车内乘员需要的很多其他方面的信息。车越聪明,云也越聪明,自动驾驶的技术成熟度和社会认可度就可以提升得更快。
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路径基本与手机一样。信息基础设施和芯片等关键配套产品越高级,手机的功能就越来强大;手机的功能要想更强大,给基础设施和关键配套产品提出的要求就更高。硬件、软件、网络,有一个跟不上,手机性能就不可能实现代际进化。
智慧道路和云计算是数字城市的一部分,它们可以给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最为宏阔的生态圈。目前,在“车路云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技术进展,还是市场普及度,车已远远走在了前面,云和路落在了后面,直到最近才刚刚大面积地升温。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现在有20座城市展开了建设竞赛。以此为标志,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9月4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发布,给“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再添一把火。
虽然是谈协调推进整个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部署,但该文件谈及汽车的内容比重相当大,足见“车路云一体化”在新型基础设建设,尤其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有多大。例如,文中说,要“统筹建设高速公路、城市干线道路沿线车联网路侧设施。集约部署城市感知终端,统一建设城市级物联网感知终端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推进算力互联互通、探索构建算力互联网的部署”,以及“推动双向开放通信、市政、交通、电力、公安等领域的杆塔、管道、光缆、机房等资源”,就与“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直接相关。
不过,笔者觉得,“协同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和骨干网融合组网”这一条,对“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前景影响很大,对此,车企和有关部门应该及早予以重视并着手研究和应对。
8月6日,我国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第一组18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迈开了组网的步伐。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将增至108颗;2025年增至648颗,具备区域网络覆盖能力;2027年,增至1296颗,具备全球网络覆盖能力;未来,“千帆星座”的卫星总数量将达到1.5万颗左右。
“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卫星互联网项目之一,与美国的“星链”一样,都是在近地多层、多轨道上布置卫星。卫星互联网具有地空之间信号传输距离短、信号损耗小、低时延、高速率等通信优势。一些遮蔽环境下的定位和通信效果也可得以改善。低轨卫星星座对地面接收终端的处理能力要求不高,极低轨道卫星甚至无需专门的地面接收器具即可实现地空互联。
由于具备这些显著的技术优势,卫星互联网能够帮助6G通信实现全球无线网络无缝覆盖,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数字生产力将由地面流动转为天地融合,手机、自动驾驶、飞行汽车、防灾减灾和物联网等形形色色的新型业态将借此得到高速发展。
由于低轨卫星轨道资源和频段资源有限,申报量远超容量,国际上又有“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竞争规则,因而大国竞争十分激烈。2019年,美国星链正式开始组网,目前在轨卫星总量已超过6000颗,且预计今年可以实现盈利。2020年,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今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了争夺未来空天话语权,卫星和发射行业权威人士预计,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上半年开始,卫星互联网星座将迎来高密度组网时期;未来2~3年,我国商业航天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笔者揣想,既然卫星互联网既可精准定位,又可把道路交通、天气、生活等各种生态信息完全实时地搬到空中,再与汽车无缝联通,那么,路侧设施的数量、尤其是高速公路路侧设施的数量是不是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呢?到了2025年“千帆星座”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时,“车路云一体化”是不是就该改称“车星云一体化”了呢?今年,“车星云一体化”联通的有关标准是不是就该制定好并予以发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