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政策密集出台,V2G风口已敞开
V2G(车辆和电网融合)的“风口”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产业的融合速度将明显加快。去年6月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多份和V2G相关的文件,这预示着V2G产业即将步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今年8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有“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全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的任务规划。电网企业急需通过V2G技术来削峰填谷,平衡电网供电波动,提高供电质量,节约投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今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其中有“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表述。V2G已被视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今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这份文件被视为V2G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它设定了我国V2G产业第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25年,V2G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初步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川渝等4个片区开展V2G规模化试点示范,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V2G试点示范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私人充电桩充电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到2030年,V2G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
去年6月19日,被视为V2G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该文件所确立的发展V2G产业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水平,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网、电信网、交通网、电力网等能量互通、信息互联。”也就是说,要通过多方面的大量创新举措让车与“四网”融合起来,与“两个流”(电能流、信息流)联通起来。
V2G是汽车应环境保护而发生的深层次变革。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大,新能源电力入网量越大,电网维持安全稳定的压力就越大,普及V2G技术的急迫性就越大。根据公安部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2400万辆,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猛增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统计结果显示,今年7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月销量已经超过传统燃油车,百年汽车史的转折点出现在中国。2400万辆新能源汽车,既意味着2400万个让电网备感压力的瞬时大电流用户,也意味着2400万个移动充电宝、电能蓄水池。
除了多方紧密协作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和合力进行技术攻关之外,V2G最需要解决的第三个大问题是“跑通”商业模式,让V2G各环节、各个参与方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其中新能源车主的卖电收益最为重要。否则,V2G就失去了“拉力”。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努力把已售和未售新能源汽车在V2G工况下的充放电循环次数都提高到3000次以上,消除新能源汽车车主对动力电池寿命缩短和性能劣化的担忧。今后,具有V2G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将是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的一大焦点。这个顾虑能否消除,决定着车主敢不敢卖电、每次能卖多少电和能卖多久的问题。
目前,V2G充电设备的市场占比约为10%。加上增量,V2G充换电市场规模相当可观。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312.2万台、私桩712.2万台,私桩是公桩的2.28倍。由此可见,私桩改造升级市场规模最大。
V2G再一次给汽车行业涉足能源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生态、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车企“溯流而上”大有可为。目前来看,不少自主品牌车企都已开始涉足V2G技术,拥有一些技术专利。但是,市场成果并不显著。因此,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