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别让“价格战”冲击了供应链稳定

发布日期:2024-07-29·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玲玲 编辑:李卿
记者:赵玲玲 编辑:李卿

从2023年持续至今的整车“价格战”,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5个月就有146款乘用车加入了降价行列,而2023年全年只有139款车降价。
  “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利润的整体下滑,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0%,较2022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且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8%的平均水平。2024年1~5月,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3%,新能源整车行业更是长期大范围亏损。
  整车端“打雷”,供应链“下雨”。面对市场的白热化竞争,汽车供应链承压明显。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提到,无序竞争使得企业间拖欠账款情况增多,影响和冲击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辛国斌的这番话,无疑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价格战”敲响了警钟。当下,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试图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然而,无休无止的“价格战”让整车企业在自身承压的同时,也把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拖欠款项、大幅降低采购价等,让供应链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近期,有零部件企业向媒体爆料,称遭遇车企拖欠货款,甚至拖欠的款项有时还以车辆抵押等方式还款,使其损失严重,该企业表示已经做好了断供准备。此前,有媒体报道,因“价格战”冲击现金流,2023年底时,某造车新势力需要大约295天的时间来结清其应付账款,其中绝大多数是拖欠供应商的款项,而2021年为197天;另一家造车新势力需要用221天来履行对供应商和相关方的义务,高于之前的179天。整车企业长期拖欠账款,会让供应商的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一旦供应商出现倒闭或破产的情况,将会冲击到整个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的稳定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健康的供应链体系,能够确保整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稳定、可靠的零部件供应,从而保证车辆的质量和交付时间。然而,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对成本的控制愈发严格,降成本的压力逐级传导。这不仅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更让他们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
  正如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所说,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确实,在激烈的“价格战”传导之下,不排除供应链企业采取降低产品质量、减少研发投入等方式来应对压力,导致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奇瑞“掌门人”尹同跃前不久就表示:“‘价格战’就是降成本,降供应商的价格,供应商的价格降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就会牺牲质量。”
  整车厂将压力传导至供应,是汽车产业多年来的固有模式,比如每年都有的“年降”,过去一般是每年下降3%~5%。而今,“价格战”的加剧和漫漫无期,让供应商的日子更加难过,即便是供应链上的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比如,2023年开始的车市价格血拼,博世几乎收到了每家车企的降价需求,平均降幅达到15%。今年年初,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曾表示,有的车企为了降本甚至以不回款进行威胁。头部企业都如此,其他中小供应商的处境可想而知。压力的传导也会引发连锁效应,整车厂将压力转给一级供应商后,一级供应商会把风险再转嫁至下一级供应商,逐级传导之后,整个供应链陷入恶性循环。
  “价格战”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激烈角逐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供应链的生态。这种变革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价格浮动,更在深层次上挑战着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因此,车企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份额和短期利益,而应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车企也应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做到共识、共担、共享、共发展。
  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需要拓展新的市场渠道和合作伙伴,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度,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供应链的扶持和培育,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水平和稳定性,推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