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智能汽车时代,实体按键是否应该取消?
进入智能汽车时代,车载大屏、触摸按键、声音交互等更为智能化的方式出现了,那么,实体按键还有什么作用呢?其是否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了呢?
事实上,的确有很多新车型特别是智能电动汽车新车型上的实体按键大大减少了,但也有的新车型,如近日大众汽车发布的大众ID.2和新款高尔夫GTI车型上,很多实体按键又“回归”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先看大屏上车后带来的改变。可以说,是触摸屏上车,“挤走”了很多实体按键。通过触摸来输入指令或数据,基本已经在手机及部分电脑产品上广泛应用,目前来看,触摸屏大批量应用始于特斯拉,这也是其销量带来的结果。此后,智能电动汽车甚至一些燃油车上也大量使用了触摸屏,大批实体按键由此成了“消失的TA”。的确,触摸屏可以有更大的显示区域,显示更多的信息和图形,也有更灵活的交互方式,比如滑动、缩放、拖拽等,还有更丰富的功能和选项,如导航、娱乐、通讯等,甚至提供了语音控制、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功能,这些确实是实体按键所实在做不到的。
但是,客观上看,触摸屏也有其自身的短板,随着其广泛应用,司机反映,触摸屏很容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在实体按键时代,驾驶员可以凭习惯和手感、而不用眼睛看就能操作实体按键,但是,触摸屏却不行,必须盯着屏幕,才能靠触摸去进行操作。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触摸屏操作一次可能会让驾驶员分心长达40秒,这足以让车辆在时速80公里的情况下行驶约800米,这对于行车当然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在很多人中存在一个误区,人们普遍认为驾驶员使用手机是危险的,但使用车上的触摸屏却没有人觉得是个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触摸屏也要一分为二去看,才能力避其短,发挥其长,为行车的便利安全提供保障。
其次,实体按键的利弊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优势是,能有更好的控制性,即使在像触摸屏断电或死机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从容控制车辆。自从汽车诞生以来,实体按键一直是“当家小生”,也的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和“苦劳”。可以说,实体按键是人与汽车交互最初也是感觉上更可靠的方式。甚至瑞典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驾驶员在车辆时速100公里的情况下连续操作四项功能:打开座椅加热并提高空调温度、打开收音机并调到指定电台、仪表亮度调到最暗、关闭中控屏……整个过程全部使用实体按键。与触摸屏进行对比,19.4英寸中控屏使用44.9秒完成,车辆行驶距离超过1.3公里。而操作实体按键只用10秒,车辆行驶了306米。对此,对比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当然,如今触摸屏设计越来越好,包括防眩光、灵敏度、可靠性,以及其中包含更丰富的功能等,实体按键在功能丰富性、语音操控等方面如果对比触摸屏自然是相形见绌。而且,实体按键的确占用了更多空间,并且使车辆结构更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车辆的制造成本。只能说,实体按键有实体按键的长处,但与触摸屏相比也有不足。究竟如何选择,始终是车企面临的一道课题。
再者,至于汽车究竟采用实体按键还是触摸屏,仍然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触摸屏优势突出,于是,奔驰EQS上配备了1.4m的异形屏,智己L7上出现了升降屏,荣威RX5的27寸可滑动大屏,保时捷Taycan也提供了4块大屏。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实体按键更好,于是很多新车型上就出现了实体按键的“回归”。如部分大众汽车车型取消了多款车型的方向盘触摸式按键设计,转而回归传统的实体按键。宝马汽车曾经公开表示,当前汽车制造商在汽车仪表板上增加高清信息娱乐显示器的做法实际上是一个错误,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形成实体按键和触摸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各自的取长补短。的确,目前很多车上都是保留了部分实体按键,也有高清大屏,算是“相互理解”折中的方案。
眼下,更为现实的是,汽车的进化,还要遵循一些技术标准和测试标准。近日,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公布的《2026年新版安全测试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中指出,“车辆必须将方向指示灯、应急灯、喇叭、雨刮器、SOS按钮这5项重要安全功能,保留为‘拨杆操作’或者是‘物理按钮操作’,否则无法得到五星安全评分。”这也为实体按键的继续存在提供了保障。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面向未来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车上的实体按键和触摸屏都有可能彻底消失,这不是没有可能,目前有的L4级测试车上就只有乘客的座位,没有驾驶员的座位和设施,车窗玻璃成为激光投影的大屏幕,语音或车机系统可以“告诉”车辆目的地,其他的都不用乘客管了……这可能将是真正的人类生活“第三空间”的终极形态了。
现在看来,汽车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无论是实体按键还是其他方式,都应该根据技术发展而决定结构件的去留。可以相信的是,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演进,越来越新的理念、越来越新的技术、越来越新的产品将赋予汽车新的外形和功能,也将让人们的出行生活从美好的梦想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