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时刻绷紧这根弦!汽车零部件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安全生产,是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第一要务和至高准则。没有安全的底线,所有生产都会岌岌可危,产量和效益也无从谈起。
近日,汽车零部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再为相关企业敲响警钟。据央视新闻报道,2月18日下午,江苏海安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当日凌晨2时11分,位于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汽车用铝型材制造的的亚太轻合金(南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工厂”)车间内生产铝棒的铸造井区域发生爆炸。截至通报时,共造成3人死亡,2人失联。由此导致该工厂全面停产,据称其订单包括特斯拉等在内的头部车企。此前的2月13日晚,斯巴鲁汽车位于日本群马县太田市的群马制作所矢岛工厂,一名员工在车间内金属模具突然倒塌事故中死亡,斯巴鲁随即关闭了该工厂和另外两家生产工厂。2023年10月17日,丰田汽车位于日本爱知县丰田市的零部件工厂发生爆炸事故,波及了丰田汽车在爱知和三重两县的6家工厂,并造成这些工厂的10条生产线停产……这些事故,引发了行业对汽车零部件安全生产的关注和深思。
应该说,类似这些事故的发生,都来自于安全意识不足,以及设备、工艺上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排除。目前南通工厂的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之中,而在之前类似的汽车铝材生产事故中,大多是由于铝溶液泄露遇到冷却水发生爆炸造成的。而泄露的原因,大多是对安全隐患重视不足,不能及时检测、维修设备导致的。就事故本身而言,因为铝属于较为活跃的金属元素,高温熔化的铝液遇到冷却水,水蒸气体积会迅速膨胀1000倍,在狭小的铸造井等空间中,会瞬间形成巨大压力形成爆炸,除了物理爆炸,随后还会形成铝液与水或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的爆炸,化学爆炸的能量更大,也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这类事故,往往给员工生命安全带来影响,是难以承受之重;给企业带来的财产损失,也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而给企业品牌带来的不利影响,则同样是难以弥补的缺憾。
汽车零部件生产安全,与生命安全、产品品质、品牌声誉密切相关,因此,所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都应该在思想上绷紧安全生产之弦,时刻也不能松懈。
首先,安全生产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安全生产中的“海恩法则”,含义就是每一起事故的背后,可能有许多次轻微事故、事故先兆以及事故隐患得不到重视。从原理上看,几乎所有汽车零部件安全生产事故都不是“意外事故”,也不是偶然或小概率事件,而是隐患积累和人为忽视占有更多成分。无数沉痛的安全生产事故教训表明,安全来自预防,事故源于麻痹。纵观过往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有的涉事企业对生产线上的风险隐患麻痹大意、失察失管,也有的明知设备设施或工艺存在安全隐患却视若无睹,心存侥幸,得过且过。因此,堵住事故的漏洞,首要的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树立“隐患即为事故”的理念,摒弃麻痹思想,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心态,全面排除安全隐患排查,有效封堵安全生产的漏洞。
其次,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措施。汽车零部件企业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才能在相关制度完善、责任划分上切实明确到位。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几乎涉及所有生产环节,需要人人、时时、处处都绷紧安全这根弦。因此,零部件企业必须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根据工艺提升、设备更新及人员变动等因素变化不断完善,并将相应的责任明确到每一个相关的岗位,形成全员担好责、站好岗、把好关的安全生产局面,用制度和责任的“笼子”,把安全隐患的“老虎”牢牢关住,全面防范安全生产隐患。
第三,切实把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制度健全、责任明确的情况下,还要有督促检查,把各项安全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建立相对容易,但落实到位并不简单。由于汽车零部件安全生产涉及几乎所有生产管理环节,除了专职的安全员,几乎每个生产线上的操作工、维修工、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人,但很多时候,往往由于生产任务紧张、订单大量增加等因素,安全生产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把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位,尽最大努力堵塞各类安全事故的隐患,才能维护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只有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在安全生产方面尽职尽责,企业才有量质齐升和效率效益可言。铺就好安全生产的基石,汽车零部件企业才能走上发展的“高速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