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车市的智驾印象

发布日期:2025-04-07· 中国汽车报网 郝文丽 编辑:郭晨
郝文丽 编辑:郭晨

“全民智驾”无疑是今年汽车市场的关键词汇。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将目光投向“全民智驾”,将智驾技术下探至7万元甚至6万元级产品。曾经那些遥不可及的智驾技术,如今似乎变得触手可及,车企的诚意显而易见。然而,在中低端汽车市场,智驾在消费决策中能够起到多大作用?消费者对智驾的印象和感受如何?似乎与想象有一定差距。
  爱了VS别碰
  自从“全民智驾”的概念普及后,长期关注比亚迪的北京车主刘波便迫不及待地预约了比亚迪宋L的试驾,希望能够亲身体验智能驾驶的魅力。由于天神之眼尚未支持城市NOA功能,他特意选择了一段高速公路进行试驾体验。
  刘波向《中国汽车报》记者透露,在开启高速领航功能时,恰逢曲线道路,宋L的接管过程平滑自然,没有带来任何不安全感。在即将汇入主路时,左侧出现了一辆并道车辆,宋L适时将车速降至43公里/小时,并礼让对方,整个过程相当顺畅。在汇入主路时,宋L直到道路尽头才并入,与导航路线完全一致,显示出其相对保守的驾驶策略。
  在接下来的城市快速路体验中,宋L展现了追求效率的一面,其并线和超车动作都相当流畅。刘波最期待的代客泊车功能也表现不俗,识别到车位后停车位置规整,与经验丰富的司机相差无几。他特别指出,这一功能对于居住在老旧小区或胡同的车主来说,实用性极高。经过全面体验,刘波对这一价位车型的智能驾驶水平感到惊讶,他认为自主产品的表现确实出色,而合资车则显得性价比不足。
  与刘波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计划换车的北京车主邹凯对智能驾驶持有保留态度,尤其是对中低端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心存戒备。“即便有了智驾功能,司机仍需全神贯注地监控,这让人感到疲惫。我更愿意亲自驾驶,毕竟智驾技术还不够成熟,网络上关于智驾失控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我有20年的驾驶经验,还是自己开车更放心。”
  邹凯认为,或许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值得一试,但对于中低端车型,尤其是那些声称仅需7、8万元就能实现智能驾驶的车辆,他建议消费者保持警惕。“如此先进的技术,成本不可能低廉。7、8万元的车也提供智驾功能,你能放心驾驶吗?它能和50万元的车一样安全吗?至少我不敢尝试,我宁愿选择一辆不具备智驾功能的车。”
  上述两位消费者的意见是中低端车市上对于智驾的主流印象。不难看出,对于老司机而言,并不愿意完全依赖智驾系统,这反映出在这个细分市场上价格和服务的两难境况。准确说,并非消费者不信任智驾系统,而是不信任几乎免费的智驾系统,他们印象中智驾系统属于高科技产品,如今突然免费,生怕其中暗藏隐患。
  低成本撬动大功能
  10万元左右的车型也配备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真正的智能驾驶普及?瞻行公益创业营发起人、前自动驾驶公司联合创始人詹培勋认为,随着宝骏2023款KiWi EV搭载大疆车载的“灵犀智驾系统”,即便是平民小车也能够具备一定的智能驾驶能力,这标志着“智能驾驶普及”的开始。
  2023款KiWi EV已经配备智能泊车和智能行车功能。在智能泊车方面,它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状态的车位,无论车辆与车位成何种角度,都能准确识别并泊入车位,支持车内操作泊车以及通过手机App在车外遥控泊车;通过OTA升级后,车辆能够记忆常用车位的位置和泊车路线,自动完成泊车,即使在多层停车场也能准确找到车位并泊车,还能探索新的车位并进行泊车。
  在智能行车方面,2023款KiWi EV能够实现快速路主动推荐、拨杆变道、弯道智能调速、近距离加塞应对、车道障碍物识别和应对以及拥堵路段跟车起停等功能。“随着近年来传感器成本的快速下降,中低端车型的智能驾驶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显著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佳的选择”,詹培勋表示。
  回顾过去,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回忆起2020年,当时国内只有极少数车企能够实现高速NOA,帮助车辆上下高速,但那时一套智能驾驶系统的软硬件成本高达4万~5万元,难以普及到平价车型上。现在,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将这套系统的成本控制在4000元左右,还能实现比当时更强大的功能。“尽管中低端车型的智能驾驶水平与高端车型相比仍有差距,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仅需几千元就能实现之前数万元都无法提供的先进功能,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张抗抗说。
  张抗抗认为,智能驾驶普及为智能驾驶技术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各大车企纷纷推进3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辆量产落地,正是因为智能驾驶已经普及到几万元的车型上了,车企若要在竞争中继续打智能驾驶这张牌,只能向更高水平的智能驾驶技术发起冲击。”
  切莫为智驾平权压榨供应商
  随着智能科技的浪潮席卷汽车行业,“全民智驾”和智驾平权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商争夺市场先机的关键营销策略。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出行的渴望,也预示着未来汽车出行生态将经历深刻的变革。
  张抗抗认为,中低端车型配备的高速NOA智驾系统实际上已经能够满足用户大约70%的需求。目前,尽管各大品牌在城区NOA的表现尚未达到高速NOA的成熟度,但考虑到城区内单次驾驶时间通常较短,而高速公路驾驶往往持续数小时,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也往往更为严重,因此合理运用智驾系统可以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中低端车型的较低入手成本和广泛的消费者基础,加快了大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速度,对于智驾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抗抗说。
  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指出,引入智驾系统必然会导致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新增的成本需要有人承担。他强调,汽车制造商绝不能为了实现“全民智驾”的目标,而将成本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供应商,这可能会导致汽车零部件质量下降,最终影响汽车的整体品质和驾驶安全。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汽车制造商在营销时宣称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系统,但即便在业内,对“高阶智驾”这一概念也存在争议,其定义并不明确。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并不清楚汽车制造商宣传的智驾系统能达到何种智能水平。“如果消费者对智驾系统有误解,可能会给交通安全带来巨大风险,这与汽车制造商提高驾驶安全水平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渠道必须向消费者准确传达信息,做好‘全民智驾’的科普工作。”顾剑民强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