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企业先后敲钟,中国Robotaxi又行了?
前有小马智行在美股成功敲钟,后有文远知行荣登《财富》杂志2024年全球未来50强榜单,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近来可谓是好事连连。从资本宠儿到泡沫横行、潮水退去,历经近十年快速发展的中国Robotaxi似乎已脱胎换骨,高喊了多年的商业化拐点似乎已近在咫尺。
多家企业成功敲钟
11月27日,小马智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PONY”,发行价为每股13美元。在扩大发行规模后,若承销商的超额配售权悉数行使,小马智行将以每股13美元的发行区间价上限发行总计2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融资额可达2.99亿美元,成为今年以来美股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加之此次通过同步私募配售价值约1.534亿美元的普通股,小马智行本次IPO募资金额可达约4.52亿美元。截至当日美股收盘,小马智行市值达41.99亿美元。
就在一个月前,10月25日,文远知行同样顺利登陆美股,股票代码“WRD”,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也是全球Robotaxi第一股。本次公开发行的价格为每份美国存托股票15.5美元,假设承销商的超额配售权悉数行使,公司总计将公开发行8903760份美国存托股票。结合先前已披露的3.2亿美元的同步私募配售,文远知行此次公开发行的总募资金额或达4.585亿美元。在近日公布的《财富》2024“未来50强”企业榜单中,文远知行作为排名最高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位列第26位,更是与快手科技一同成为惟二上榜的中国科技企业。
除却自动驾驶企业纷纷上市,Robotaxi出行服务平台也迎来快速发展。7月10日,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在香港举行上市仪式,股份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据了解,如祺出行募资总额为10.5亿港元;扣除应付上市开支8090万港元,募资净额为9.69亿港元。
“这三家企业的顺利上市,无疑提振了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信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羽告诉记者,近两年自动驾驶行业频频爆出裁员、破产及退市等负面消息,行业整体稍显消沉。而无论是年初兴起的端到端大模型应用,还是下半年刮起的IPO之风,都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信心。
不过,目前看来,这股“暖风”能否刮入资本市场的心中,仍有待商榷。11月27日,小马智行上市首日,股价一度上升至15.74美元/股,涨幅超21%,随后便一路下挫,发行首日收盘价格为12.00美元/股,跌破发行价,收跌7.69%。12月3日,小马智行上市不足一周,其股价出现5.21%的显著下跌,报12.19美元/股,成交407.4万美元。根据财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马智行归母净利润-5131.7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持续的亏损无疑会让不少投资者保持谨慎态度。
车企看好 投资不断
“这三家企业均属于行业头部企业,技术实力强劲、运营管理得当,也具有较强的市场价值。”王羽称。股市起起伏伏,但三家企业的成功上市,无疑彰显了资本市场对Robotaxi发展的信心。实际上,今年以来,不少车企通过投资自动驾驶企业、自研等方式,加码Robotaxi业务。
11月29日,在小马智行成功上市2天后,北汽集团便宣布,已于日前战略投资小马智行7035万美元。11月初,北汽新能源与小马智行签署L4无人驾驶车型开发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极狐阿尔法T5车型和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合作研发全无人Robotaxi车型,在2025年完成并推出首批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车型,面向国内市场推广。据透露,目前两家公司已经围绕自动驾驶车规级套件研发、车型生产、底盘冗余安全设计、座舱体验创新等方面进行合作。根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下一阶段的发展路径,双方将推动落实L4车型量产公告认证,并规划围绕更多未来车型开展合作。
此前,10月,广汽集团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将以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1亿元)投资国内自动驾驶领军企业小马智行,共同推动Robotaxi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广汽集团还领投了滴滴自动驾驶的C轮融资,加速其首款Robotaxi量产车落地。
有百度做背书的极越汽车则选择与百度Apollo达成合作,计划在2026~2027年合作推出Robotaxi,正式进入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
此外,还有车企走上自研之路。今年10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文称,Robotaxi技术趋势渐明,小鹏正在加快Robotaxi业务步伐,明年下半年将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一流Robotaxi的软件使用体验,计划2026年正式推出。何小鹏指出,小鹏将专注Robotaxi产品本身,不介入运营,聚焦如何提升Robotaxi场景的行泊车能力、定制车内外场景提升乘客体验、强化安全冗余等。吉利汽车则依托旗下出行平台曹操出行,计划于2年内将推出完全定制化Robotaxi车型,并将于2026年正式开放覆盖全场景的自动化运营系统应用。
在如祺出行相关负责人看来,自动驾驶最大的商业化应用场景或是Robotaxi,无论是车企、互联网公司还是新兴技术公司的加入,都推动了Robotaxi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扶持、产业链配套、产业生态逐渐成熟等因素正共同推动我国Robotaxi从“期货”逐步变成“现货”,进入以规模化、商业化运营落地反哺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
IPO成功只是开始
资本市场认可、车企加大投资,中国Robotaxi的成功似乎近在咫尺。不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直言,这些企业的上市意味着多了一些金融工具助力企业、行业的快速成长。但需要注意的是,IPO固然可以帮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进程,但企业面临的技术、运营、盈利等难题并未凭空消失,能否尽快达到盈亏平衡,仍然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
据了解,文远知行目前已形成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自动驾驶环卫车Robosweeper、自动驾驶货运车Robovan、高阶智能驾驶ADAS五大产品矩阵,应用场景覆盖智慧出行、智慧货运和智慧环卫。其中,在Robotaxi业务上,文远知行是全球惟一同时拥有中国、阿联酋、新加坡、美国四地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企业,已在全球7个国家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及运营。目前,文远知行Robotaxi已落地广州、北京、南京、苏州、鄂尔多斯及阿布扎比,积累运营经验超1800天,并在阿布扎比、北京、广州三地成功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
不过,数据显示,2021~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文远知行分别产生10.07亿元、12.99亿元和19.49亿元、8.82亿元的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超50亿元,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对此,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前期为研发、管理和销售做出了重大的前期投资准备,以快速发展技术和扩大业务,预计将继续在研发、管理和销售费用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此次IPO无疑是文远知行缓解资金压力、寻求稳定资金支持的一大机遇。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便表示,成功IPO将为公司获得充裕资本用来推动技术迭代、产品迭代以及产品规模化商业落地。与此同时,公司品牌知名度也借以进一步提升,便于国际业务的拓展和吸引更多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优秀人才加入。
作为出行服务平台的如祺出行,自7月成功上市后,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然取得诸多进展。9月,如祺出行获得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运营)资质,标志着如祺出行正式在横琴开启有人驾驶网约车和Robotaxi服务商业化混合运营;11月,如祺出行发布基于自动驾驶运营优势和自动驾驶数据解决方案构建的数据闭环飞轮,包括如祺Robotaxi运营落地进展,以及如祺众源地图、4D标注等技术、工具及解决方案的最新成果;日前,如祺出行取得导航电子地图制造乙级测绘资质,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迭代。
目前,如祺Robotaxi已在南沙、前海、横琴等三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提供服务。截至2024年10月底,如祺接入运营的Robotaxi超过280辆,自营Robotaxi车队规模超过50辆,服务已运营累计超过3万小时,覆盖800余个站点,完成近90万公里安全运营里程。据如祺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如祺出行将继续加大对自动驾驶关键核心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的40%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研发活动,同时已制定出明确的商业化目标。
大规模商业化急不得
在小马智行上市当天,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彭军感叹,小马智行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拐点。回顾今年Robotaxi市场的发展,政策进一步明确、示范运营进一步增加、公众认知进一步增强,商业化落地似乎近在眼前。
对此,文远知行相关负责人认为,Robotaxi给业界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可靠的变现途径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Robotaxi的快速普及,自动驾驶商业化拐点已至。未来,随着规模化应用,Robotaxi有望大幅提升行车安全性、降低出行成本、提高出行效率。
不过,在王羽看来,Robotaxi商业化与其说是“拐点”已至,不如说是到达商业化前夕的“临界点”。未来更加明朗,但商业化落地并非触手可得。“目前,Robotaxi仍处于大规模试运营阶段,商业化基础已有,但条件尚未满足。”王羽称,Robotaxi普及从市场准入到运营服务等环节均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王羽表示,尽管目前如祺出行、小马智行、百度萝卜快跑等企业均已上路运营,但均属于商业性示范应用,并未实现真正商业化。在他看来,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机动车、运营商的管理与Robotaxi市场并不匹配,目前的示范应用仅仅是过渡,缺少稳固的法律支撑;其次,运营服务也缺少法律支持。无论是出租车、网约车的运营,都有相关部门和法规管理,Robotaxi业务上仍然缺失对于运营服务的监管。“Robotaxi真正走向商业化,在大规模试运营和商业化运营中间,必须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王羽称,伴随一定时间的大规模试运营,法律法规和运营服务的管理措施也会不断总结、完善,为商业化运营提供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商业化拐点也将随之到来。
除了政策法规的完善,Robotaxi商业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车企+自动驾驶企业+运营商”的“金三角”模式逐渐稳固。由于同时整合了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所需的三种核心力量,能较高效地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该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合作模式。对此,如祺出行首席执行官蒋华认为,“金三角”模式实现了三种不同产业角色和优势的高效整合,未来很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创新的“中国模式”,成为加快推动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应用的核心力量之一。
在技术上,付于武强调,“无安全,不智能”,行业应当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一定是能够覆盖所有场景,但目前即便引入端到端大模型,同样不足以保证自动驾驶达到大规模应用的安全能力,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自动驾驶技术。
此外,就Robotaxi普及可能引发的就业等民生问题,王羽表示,科技进步一定是大势所趋,科技创造新的工具和服务模式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者的出现,人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迭代发展的。因此,Robotaxi未来一定会成为自动驾驶服务于人类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