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耗,成为一家“不累”的车企

发布日期:2024-12-02· 中国汽车报网 王金玉 编辑:郭晨
王金玉 编辑:郭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洪流中,吉利汽车正着手进行一场深远的内部整合,将银河、几何、雷达等品牌归入吉利麾下,同时将领克并入极氪体系,并预留未来可能吸纳极星空间,旨在通过减少内部摩擦,凝聚力量,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上汽集团亦不甘落后,宣布将飞凡与荣威的渠道进行合并,以期通过资源共享与渠道协同,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渗透。
  与此同时,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持续拓宽其合作伙伴网络。继问界系列车型销量站稳脚跟后,华为又相继推出了智界、享界和尊界等新品牌,尽管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尚待提升,且在细分领域存在一定的竞争重叠,但这并未阻碍华为不断扩大其“朋友圈”的步伐。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各家企业虽路径各异,却都围绕着降低内耗、提升运营效率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行动。许多车企主动寻求内部整合,以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价格战已经让每一家企业身心俱疲,无论是通过资源整合抑或优化内部结构,还是通过扩大合作网络寻求外部协同效应,这些举措都共同指向了一个目的:降低内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确保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

结构优化,拒绝内耗
  11月14日,吉利控股正式揭晓了对极氪与领克股权结构的优化蓝图,旨在理顺复杂的股权关系,削减不必要的关联交易,并彻底消除同业竞争现象,坚定不移地推动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融合。据此,吉利控股将向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转让其持有的11.3%极氪智能科技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在极氪的持股比例将跃升至约62.8%。
  同时,吉利控股亦对领克汽车实施了股权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促进极氪与领克之间的全面战略协同。整合后,极氪将持有领克51%的股份,而领克剩余的49%股份则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有。极氪通过购买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所持有的领克股份,获得共计50%的股权,并通过向领克增资的方式再添1%股份,实现对领克的控股。
  对于极氪与领克的合并,吉利方面强调,双方将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与服务以及国际市场的拓展等多个维度深化协同,共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效应,力求在2026年底将极氪与领克共同打造成为年产销量达到百万辆级的全球领先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中银国际发布的报告指出,吉利汽车在战略整合后将释放出巨大的协同效应和财务效益,有助于吉利集团盈利能力的加速提升。中银国际预测,整合后的新极氪品牌将加速吉利汽车未来两年的收入增长及利润释放,推动吉利实现高质量的电动化转型。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此次战略整合是落实《台州宣言》的关键步骤,将对各品牌的协同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盈利性增强以及可持续发展后劲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形成稳健经营的局面,为广大用户和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吉利《台州宣言》所倡导的加速整合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从吉利研究院、极氪和路特斯智能驾驶团队的整合,到几何并入银河、雷达回归吉利汽车体系,再到如今极氪对领克的控股,吉利的整合步伐正在一步步稳健前行。
  此前,吉利已对几何和银河品牌的发展策略进行了调整。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在吉利星愿上市发布会上宣布,吉利新能源将集中力量打造银河品牌,将几何正式并入银河品牌,“GEOME”将成为银河品牌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未来,银河品牌将聚焦主流新能源市场,产品矩阵覆盖从A0级到C级的轿车、SUV、MPV等多种新能源车型。
  整合完成后,吉利汽车将形成清晰的内部品牌矩阵:吉利中国星系列专注于精品燃油车;吉利银河系列专注于主流新能源汽车;吉利雷达专注于新能源皮卡;吉利翼真则专注于高端商务车。新并入吉利汽车体系的雷达和翼真品牌,将能够充分利用吉利的优势资源,如技术资源和经销商网络渠道,快速布局和推广自身产品。
  此外,还有消息称极星也可能通过股权调整归入极氪旗下,形成集团式运营,协同发展极氪、领克和极星三个各具特色的品牌。在新能源高端汽车领域,吉利将组建强大的集团阵营,相互借力,共同前行。例如,极星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优势渠道和经验,可以嫁接到极氪和领克,形成更佳的出海效果。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首席执行官安聪慧多次强调,吉利的目标是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吉利的多品牌战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极氪、领克、银河、路特斯、极星、沃尔沃等品牌齐头并进,努力在各细分市场站稳脚跟。然而,多品牌背后难免存在研发体系的分散问题。吉利中央研究院为吉利、银河等部分品牌提供技术支持,而极氪、路特斯等核心子品牌则拥有各自的开发体系。仅极氪内部就有三个产品线,分别开发出极氪001、007、X等车型。分散的研发与供应链效率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和资金的重复投入。因此,聚焦才更有利于竞争。更重要的是,多个品牌同时推进的分散布局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于是《台州宣言》的整合应运而生。整合之后,吉利将减负上阵,提升效率,这是吉利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的自我选择,也是众多车企正在进行的共同实践。
  主动整合,增强实力
  吉利的整合行动并非孤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包括上汽、长城在内的众多车企纷纷踏上了自我调整的征程,寄希望于通过资源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0月28日,上汽乘用车官方公众号正式宣告荣威与飞凡的携手并进,共同开启新篇章,标志着上汽也将荣威和飞凡的整合提上了议事日程。上汽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在接受媒体访谈时透露,公司将全力推进荣威与飞凡营销服务机构的深度融合,并在用户承诺兑现、经销商责任履行以及产品型谱拓展等三个方面承担更大责任。他强调,融合旨在响应长期用户承诺,改善经销商处境,并在营销层面逐步实现经销商门店的整合,确保两品牌在产品定义、实施、上市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策略与渠道网络发展策略同步推进。
  此次荣威与飞凡的融合不仅限于营销渠道的合并,还将触及品牌和产品线的重新定位。荣威品牌目前涵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而飞凡则专注于纯电动SUV及轿车。整合后,飞凡或将突破纯电技术路线的局限,拓展研发插混或增程车型的可能性。
  上汽在旗下品牌整合方面已做好充分准备。人事调整方面,俞经民升任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祝勇也调任至乘用车分公司副总经理,共同致力于构建强大的乘用车体系。荣威与飞凡的紧密携手,旨在集中优势资源,优化整体效能,推动上汽新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两大品牌在研发、售后等领域的合作早已悄然展开,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工作中稳步推进。
  与吉利、上汽的高调整合相比,部分企业的整合步伐虽不显山露水,但同样稳健。欧拉汽车宣布ORA App将于2024年12月停止运营,服务将迁移至长城汽车App,同时欧拉还将与长城旗下其他品牌共享销售和售后渠道,长城对欧拉的整合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汽车行业的整体调整同样被提上了日程。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分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优质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车企的自我整合不仅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若车企不主动整合、轻装上阵以增强竞争力,则可能面临被动整合的风险,在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中被整合。

品牌减少,竞争加剧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已成为常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通常采取多品牌运作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多变需求。这些企业会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如美国通用、德国大众等国际巨头,都曾经历品牌扩张与合并整合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品牌结构,以不同的品牌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独特需求。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品牌容积率也随之提高,不同品牌间的差异化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车企正处于一个探索与摸索的阶段,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反复,对交叉重合度较高的品牌进行合并,并根据新的市场需求推出新的品牌,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不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步伐各不相同,有的选择扩张,有的则选择收缩,但自我调整的步伐从未停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同样指出,无论是自我调整、合并品牌与渠道,还是推出新品牌,都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之一。针对不同细分市场,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抢占市场份额。
  回顾中国车企的发展历程,多品牌战略虽被广泛尝试,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往往难以取得显著成功。多品牌战略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且不一定能增强竞争力。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端化风潮的推动下,企业往往不得不推出新品牌以应对市场需求。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部分品牌可能会出现冲突与重叠,于是企业会选择收缩与合并,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拳头产品,提升竞争力。这是企业在多品牌战略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调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认为,合作与扩张都是品牌竞争策略的一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打出品牌差异特点,形成粉丝群和品牌客户群。未来的汽车市场,将依靠品牌差异吸引不同客户,企业需要在品牌、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特色,以吸引客户。
  对于希望成长为国际大型知名企业的中国车企而言,拥有国际格局和自身特色至关重要。以豪华车市场为例,比亚迪、东风、长安等企业都在积极打造高端品牌,以提升品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全产业链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价格竞争。
  战略调整,市场选择
  与吉利、上汽等车企的自我整合与调整路径不同,华为作为供应商,正加速在汽车行业的布局与扩张。在广州车展上,问界、尊界、智界和享界这“四界”品牌纷纷亮相,同时华为的智能网联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多个品牌的量产车型上,展现了华为在不直接造车的情况下,于汽车产业链上的快速拓展与影响力。
  许海东指出,华为若要在汽车行业成为一级供应商,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然而,传统的车企思维可能难以接受华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策略。因此,华为通过推出问界等品牌和相关车型,为车企提供选择,并利用华为的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推广产品,以此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相关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华为的技术得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进而获得更多量产上车的机会。
  王青认为,华为虽非汽车制造商,但它是重要的基础支撑厂商。在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人工智能、信息化等“软”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将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表示,华为的合作方式是一种快速推进技术量产的策略。它不同于传统车企需要申请公告、目录和资质等繁琐的行政审批流程,而是通过与车企合作,快速推出新品牌,量产华为的技术,并快速推向市场。这种方式能够加速新技术的量产,但并非所有品牌都能成功。以“四界”为例,虽然问界销量表现不俗,但其他几“界”的发展并不理想,这体现了该模式的风险。至于华为这种模式能走多远,还需市场进一步观察。
  针对吉利、上汽等车企的整合与华为的扩张并行推进的现象,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不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市场选择。王青提出,吉利和华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个是横向整合,一个是纵向扩张,都是顺应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特点做出的战略调整。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并非所有品牌都能成功,必然会有一些品牌处于弱势。安庆衡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车企会做出调整,希望通过自我调整保持竞争力。即便面临挑战,企业也不会轻易退出,而是会尝试不同的策略,不断推出新品牌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策略虽然存在风险,但是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也值得探索与尝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