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超越,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寻破局之道
“2020年~2022年,新车金融渗透率逐年递增,到2022年触及天花板了,达到58%,但是2023年却出现了2个百分点的下降,今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预计还与去年持平。汽车金融渗透率的增长如何破局?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11月21日,以“有序竞争、超越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的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在天津拉开序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融发展促进局局长赵磊的一番话,道出了汽车金融目前面临的增长困境。汽车金融如何破局、如何合规发展、如何赋能汽车消费,是每一个汽车金融人都在全力寻找的答案。
金融机构要有长远眼光,不要被眼前问题吓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在致辞中,分析了当前的汽车市场环境。他提到,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已进入了结构调整的深水区,一方面汽车消费侧压力不断提升,价格战延续,汽车销售毛利率持续走低;另一方面,市场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连续4个月超过了50%,传统车企经营十分困难。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连续出台了多项汽车促进消费的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以旧换新”政策,在今年全年可以拉动整个乘用车市场增量超过160万辆,预计今年全年乘用车零售会增长超过5%。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作为汽车行业的助推器,汽车金融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中国汽车金融渗透率稳步提升,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在供应链金融端,库存融资服务仍然是支撑整个汽车流通市场高速运转的润滑剂;在消费金融端,金融购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购车的自主选择,并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但汽车流通市场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市场周期调整阵痛在所难免,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叠加价格战的持续影响,当下传统车企和经销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市场风险在抬头、竞争日益加剧,经销商已经出现了全行业大面积的亏损局面,当下环境市场更需要汽车金融服务的助力。我们的市场是一个主体,经销商、车企、金融机构是共生的关系,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大家越要认清事实、抱团取暖、互相借力,共同推动中国汽车流通市场以及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高质量转型。
王都呼吁,金融机构要有长远眼光,不要被眼前短期问题所吓到。他呼吁更多的汽车金融机构参与到金融服务当中,一方面为厂家、经销商、车商提供更充足的支持,保障汽车流通链条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覆盖个性化需求的汽车金融产品。
客户不仅需要金融产品,还要情绪价值
诚然,汽车消费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汽车金融市场的走向。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汽车金融市场的份额逐渐提升,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北汽汽车金融副总经理田颖谈及,汽车金融公司市场份额下降,是多个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
第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逐渐提升,年轻客户的比重不断增加,汽车金融公司不仅要提供单一的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输出情绪价值,要满足客户更简便、产品更灵活的诉求,这对汽车金融公司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提升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汽车金融产品营销模式的变化,特别是造车新势力要求金融机构打破原有的销售方式,转到线上进行直销,这也对成熟的业务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
第三,市场参与方越来越多,到2024年8月,与汽车金融相关的法人主体约1500万,仅2024年新增注册主体就有约250万左右。这一方面说明汽车金融市场被外界看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汽车金融市场彻底成为红海市场,无论从价格、服务还是审核材料方面都更加内卷。
第四,金融监管环境变化,要求金融机构更加严谨、稳健,但同时监管也打开了一道口子,即可以做零首付的金融产品,一松一紧之间,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越是挑战时刻,越能带来更加深入的思考。上汽通用金融市场销售部总经理鲍震谈及,眼下汽车金融市场高息高返泛滥,汽车行业依然沉浸于价格战的氛围中,金融机构想要利用价格折让争取更多市场份额,逻辑上可以理解、本质上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变味了,很多车型的销售,贷款与不贷款的价格截然不同,汽车贷款成了捆绑销售。
近来,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推出“一口价”政策,限制高息高返产品的入侵。“伴随市场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汽车金融公司通过量身定制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更柔顺的流程,提升用户满意度,还会找到第二波发展机会。”鲍震说。
高息高返困扰行业,流通协会发起自律公约
感受到艰难的不止汽车金融公司,事实上,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的商业银行也在苦海中挣扎。当高息高返成为汽车金融市场的主流,银行也承受着巨大的盈利压力。
浦发银行零售信贷部副总经理严红霞认为,高息高返短时间内或许能让消费者受益,因为的确让利给到了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一定会带来很大损害,这在商业上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行业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最终也会影响汽车销量,“我呼吁大家尽快摆脱这种局面”。
而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之外的金融服务机构,也深受高息高返的毒害。豆秒数科集团董事长伏勇全直言,“我认为行业生态出问题了”。首先,消费者回家后仔细一算,发现总体而言利息并不低,很可能产生投诉。其次,经销商在车价上给消费者让利了,也没拿到好处。而当消费者提前还款,银行极可能产生亏损,也怨声载道。最终,金融服务机构成了兜底方,四方不获利,“建议监管部门对高息高返进行适当约束”。
鉴于这样的行业背景,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期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联合9家商业银行、6家汽车金融公司、3家租赁公司和易鑫集团,共同发起《2024汽车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自律公约》,呼吁行业遵守法律法规、强化内控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渠道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履行社会责任。
一汽金融副总经理贺鹏分享了一汽金融在合规经营方面的经验,通过建立横向要素齐全、纵向衔接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做到“业务延伸到哪里,合规管理体系就保障到哪里”;将监管评级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驱动,锚定监管评级结果持续向好的目标;持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质效。
汽车金融出海,助力汽车大国变汽车强国
国内市场风云变幻的同时,中国汽车也在走出国门。正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管委会副主任任东生分享,2023年我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出海之余,中国汽车金融如何随之走出去?
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多元金融公司总经理汪涛从印度尼西亚远道而来,分享了他们在印度尼西亚深耕8年的经验思考。汪涛谈及,印尼汽车消费者中,约有70%选择金融方式,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在印尼市场,日系燃油车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给当地消费者带来新鲜体验,“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在印尼市场玩到超车的绝佳机会,这也要求中资汽车金融公司面向电动汽车本身的盈利性深度探索”。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车企想要在海外卖车,必须要依赖于自己的金融产品。但事实上,中资汽车金融公司在海外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海外人才储备不如国内成熟和稳定;第二,销售场景、金融科技、智能化在海外市场跟国内有很大差距,配套体系跟国内相比,包括融资、合规各方面都在学习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中。第三,监管的要求海外很高,风控还涉及中心化、区域化、全球化的概念,但合规要非常讲究本地化的经营,符合监管本地化需要投入很多精力。此外,车企销量还在爬坡,大的方向是促销售,汽车金融要支持车企销售,同时平衡销售和风险也是很重要的议题。“金融公司本身也面临运营成本,因为我们销量比较低,所以获客成本、转化成本、运营成本到资产规模以及抗风险能力,都是我们现在亟须去克服的挑战”。
不过在汪涛看来,中国汽车只有将制造和销售真正在海外落地,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之后,才能真正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无论汽车金融出海面临怎样的挑战,都呼吁相关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中资产业链一定要联起手来,在海外形成跟日系、韩系车企同样的竞争力。如此,中国从汽车大国到强国的路径才会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