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未能重回5万辆,理想调整组织架构还不够
从3月2日至今,距离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上次在微博发声,已经过去了整整44天。44天的时间里,李想抨击了对理想MEGA的蓄意恶搞行为,反思了对销量的过度追求,终于决定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近日,理想汽车发布全员公告,宣布开启矩阵型组织2.0升级,进行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
开局不利 源于MEGA
自3月1日理想MEGA正式发布后,理想就一直处于舆论风暴中心。无论是网友对造型的调侃,还是认为产品力与55.98万元的起售价不相匹配,都使得理想MEGA的销量未能达成预期目标。
除了关于造型、营销等引发大众两极化争论的方面,理想MEGA本身的产品定位或许是销量表现不及预期的主因。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走差异化之路固然可行,但MPV市场本就小众,销量不及主流乘用车市场,更勿论纯电MPV发展尚存桎梏,并不适合作为主打产品推出。
“新能源汽车车主对续驶里程、充电便利性非常关注,尤其是MPV的出行场景聚焦多人、长途,对续驶里程的要求更高。在当前行业电池技术尚未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实际续驶里程较短、低温场景续驶里程缩水等问题都是纯电MPV发展路上的巨大绊脚石。”他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也表示,与轿车、SUV等车型相比,MPV一般不会成为主导车型,“肯定不是家庭的第一辆车”。与此同时,在中资、合资、外资企业都在加码新能源MPV的当下,理想将MPV车型作为首款纯电产品,并不算得上真正的差异化、个性化。
架构调整 提升组织灵活性
根据全员公告,理想开启矩阵型组织2.0升级,同时进行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
据悉,理想汽车CEO办公室部门正式更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更加聚焦产品与战略,弱化了供应链、商业销售职能。原CEO办公室下的供应部不再向李想汇报,调整后并入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管理的“生产与研发群组”,并改名为“供应运营”。
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负责的商业部更名为“产品线”,负责理想车型的全生命周期操盘。此外,理想汽车产品高级副总裁范皓宇原管辖的产品部的车型PDT团队也挪入该部门。PDT团队主要由研发、市场、财务、采购、制造等各个业务线的专业人士共同组成。
在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之下,理想汽车正式新设立GTM(Go to Market)团队,负责协同新产品上市操盘计划的落地,为市场结果负责。
“矩阵型组织架构的好处在于能够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但这一结构相对臃肿,稳定性较差,也容易形成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曹鹤告诉记者,理想此次调整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为了改变产品开发的思路。“改是必须要改的,但现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挑战依旧很大。”他说。
长远发展 还得产品为王
数据显示,今年3月,理想交付新车2.9万辆,同比增长39.2%,是惟一一家整体销量回暖背景下,销量却未能恢复至春节前水准的造车新势力。此外,理想还痛失了蝉联数月的造车新势力销冠宝座。
不过,将销量的下滑统统归结于理想MEGA,似乎有失偏颇。在曹鹤看来,理想MEGA只是导火索,实际上更需关注的是其主力车型L系列销量的下滑。对此,李想在内部信中表示:“理想MEGA节奏的混乱,让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主力车型理想L8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
销量表现欠佳,归根结底还是产品问题。付于武认为,理想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做产品多元化、技术路线多元化布局,但还没想清楚怎么做。“现在的汽车市场,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有流量也好,讲生态也罢,最终还是要把产品做好,博得消费者的信任。”付于武强调,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愈发成熟的当下,车企必须要踏踏实实做产品。
做产品,就少不得创新。然而,理想在研发强度上并不及“同期生”蔚来汽车、小鹏汽车。2023年,蔚来汽车研发投入达134.3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24.15%;小鹏汽车研发投入52.8亿元,占总营收的17.2%。而理想汽车尽管营收达千亿元,研发投入却仅占总营收的8.55%。“套娃式”的产品推新方式难免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与此同时,强势崛起的竞争对手——问界则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颇具竞争力。如果在核心技术上难以有所突破,用户自然不愿买账。4月18日,理想L6将正式上市,此外还有3款纯电车型将于今年下半年亮相。新产品能否如李想此前所言“产品竞争力极强”,尚有待观望。
做产品也少不了差异化定位。在付于武看来,理想此前在这一方面颇有经验。增程式技术并非新生事物,但理想能够审时度势,基于市场需求率先跑通增程式路线,成为“吃螃蟹的人”。然而,在纯电战略布局上,理想则显得有些操之过急,导致现实有些骨感。“最近,马斯克宣布将于今年8月8日发布Robotaxi。在大家都在乘用车市场厮杀的时候,为什么别人可以棋高一招?自主车企在寻找差异化细分领域的时候,还是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心思。”付于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