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931.2万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8.3万辆,同比增长35.3%。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2.8%。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一季度新增充电基础设施71.6万台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1.6万台,同比上升13.2%。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18.3万台,同比上升13.8%;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53.3万台,同比上升13%。截至2024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31.2万台,同比增加69.4%。1-3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1.6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为178.3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2.5,充电技术设施与新能源汽车均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3月,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通过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充电的电量是37.9亿度(不含国家电网、昆仑电网、小鹏),较去年同期的24.9亿度,同比增长了52%。电动汽车的充电电量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在局部地区增速还要更快一些。国网浙江电力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电动汽车充电电量达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10%。
值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充电量增加的同时,用电价格也在下降。以浙江为例,自去年12月开始,重点对向电网企业直接报装的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峰谷时段进行优化设置,并调整峰谷电价浮动比例,推动充换电设施用电价格明显下降。国网浙江电力统计,向电网企业直接报装的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2024年一季度较政策调整前用电均价下降约15%。其中,电费成本降低最多的用户是宁波某新能源企业,较新政策实施前节省电费54万元。参与电网削峰填谷,不仅可以减轻电网负担,也可以为企业和电动汽车用电带来实惠。
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介绍,天能集团在湖州运营的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可以满足天能几个工厂年4亿度电的用电需求,同时,通过吸纳谷电等措施,帮助企业节约10%左右的用电成本。
新技术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超级快充是当前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热点。近期,全国各地的超充站相继落地,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正在加速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4月11日,重庆首座智能超充示范站——帕克公源美业路超级充电站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这座集超级充电、换电、光伏、储能、汽车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超充示范站,有3个液冷超充车位,最高输出功率达600千瓦,让车辆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250公里以上”。
同期,武汉经开区江城大道旁的南太子湖超级充换电服务中心也已经投入运营。据了解,这座湖北省首座配备液冷充电设备的“光储充换放”一体超级充电站,设有4部全液冷超充终端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快充电速度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
4月11日举行的极狐汽车达尔文2.0技术品牌发布会上,极狐汽车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与国网、壳牌、华为等企业合作进行超充建设,打造15分钟便捷充电圈,后续还将接通华为液冷超充桩。此外,极狐还将通过采用非金属式电池耦合技术实现量产无限充电技术,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包括地方政府、运营商、车企在内的各方都在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