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吵一架,牵个手 ——细数汽车圈年度“相爱相杀”名场面

发布日期:2023-12-28· 中国汽车报网 万莹 编辑:万莹
万莹 编辑:万莹

即将过去的2023年,对于汽车圈来说无疑是分外热闹的一年。在汽车行业转型加速以及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卷”成为这一年贯穿整个行业的关键词。“狂卷”之下,我们毫不意外看到了不少“吵架互撕”和“相亲相爱”的戏码。
  吵一架,流量一整个拉满。在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的“示范效应”下,车企“大佬”纷纷“有样学样”,跻身“网红”行列,汽车圈变得日趋娱乐化、流量化。再加上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整个行业竞争加剧,为了卖车,不少车企高管都加入“口水大战”,抢关注度,希望将流量变现。而且,吵架也并不全然都是坏事。一方面,争得起来说明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能吸引不少“吃瓜群众”,刷一波存在感和曝光度,也是一种变相的营销。
  牵个手,你好我好大家好。生存压力加大的当下,车企还得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单打独斗”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抱团取暖”才是更加务实的选择。通过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何乐而不为?在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宿敌“化干戈为玉帛”变盟友的例子屡见不鲜。2023年有哪些“吵一架”和“牵个手”的名场面?看过来!

1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代表企业,长城汽车和比亚迪的正面交锋让多少人惊掉了下巴?
  5月25日上午,长城汽车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一则举报比亚迪的声明,显示其4月11日曾公开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就在当天,比亚迪很快就对此事发表声明称:“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利!我们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
  此事一出,立即在汽车圈迅速发酵。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场交锋本质上是在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大背景下,车企关于技术和标准之争,更是关于话语权和市场“蛋糕”之争。表面是口舌之争,实则是利益之争。
  实际上,在汽车行业,同行投诉举报的戏码并不少见。在此之前,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社交媒介上表示:“我们被很多同行投诉举报,所以暂时不能发布真实的上险量数据了,非常遗憾。”业内人士呼吁,行业企业应该营造健康的商业竞争氛围。
  》》一句话点评:随着“内卷”加剧,除了“价格战”,“口水仗”、“舆论战”似乎也逐渐成为家常便饭。

2

增程与插混之争又起

  11月8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介上发文称:“还在坚持插混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可以到2025年来验证。”毫不意外,李想此言又引发了一波业界关于增程与插混技术的争论。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首席执行官、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与时任长城汽车魏牌首席执行官的李瑞峰关于这一话题的隔空对战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当时,余承东称“增程车不够先进是胡扯”;李瑞峰则表示,“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
  从工作模式来看,插电混动系统有4种工作模式,分别是EV(电动机直驱)、串联、并联、发动机直驱。增程混动只有EV和串联两种模式,无法实现并联和发动机直驱,也就是只具备插电混动技术的部分工况。二者技术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插混车型和增程混动在高速工况时的能耗差异。总的来说,插电式混动的选择性更多,对工况适应性更好,降低油耗的能力也更为领先。
  虽然插电混动技术结构更先进,但同时也意味着研发投入更多、研发周期更长,主流车企大多选择这一路线,例如大众、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而增程混动技术难度较低,更受新势力品牌的青睐。随着理想L系列以及问界系列的大卖,增程式电动汽车变得越来越火热。相信增程与插混之争,还将持续下去。
  》》一句话点评:存在即合理,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是只有“惟一解”。

3

小鹏、华为“隔空互怼”AEB

  余承东与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围绕AEB的争论,是汽车圈的又一场大戏。
  11月2日,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友商讲的AEB99%是假的,根本不能开。”不少网友认为其暗指AITO问界,次日,余承东在朋友圈回应称:“连AEB是什么,居然有车企的一把手还根本没搞懂呢!跟有人说智能驾驶就是忽悠,几乎如出一辙!”此后,双方“你来我往”,这场论战也吸引了多位车企高层加入讨论。
  AEB意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指可以在检测到危险时通过系统协助驾驶者进行制动的主动安全技术。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AEB作为重要的主动安全功能,在今年上市的大多新车中已实现全系标配,截至2023年年中,乘用车配置AEB功能的占比为49.5%。不过,当前AEB系统并没有统一的运行标准,各大车企几乎都推出了自己的AEB系统,有自己的技术路线。
  业内人士指出,余承东与何小鹏的AEB之争,实际上是品牌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话语权之争。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何小鹏与余承东这场“舌战”结果如何,这场争论带来的热度让广大消费者对于AEB有了更多了解,就像一位网友在某个论坛上发的帖子所说的那样,“天天看AEB吵架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
  》》一句话点评:这场“口水仗”让AEB进入公众视野,有利于加快AEB在国内乘用车领域标配的步伐。

4

无人驾驶“忽悠论”遭反驳

  3月29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投资者沟通会上直言不讳地说,无人驾驶都是胡扯,“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就是忽悠,它(无人驾驶)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一层激起千层浪,王传福此言很快在汽车圈引发争论。余承东率先对此表示:“有业界大佬说智能驾驶是瞎忽悠、胡扯,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对行业不了解;一个是他故意这么说的,因为他这方面能力还没做好,故意打击一下行业。”
  “无人驾驶绝非胡扯。”何小鹏强调,“今天可以说没有一个自动驾驶真正做得好,一是因为在城市里面难度大,第二很贵,第三支持的车型很少,但5年内这些问题全部都会解决。”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概念并不等同,三者不可混淆。其次,虽然王传福看空无人驾驶,但他同时也强调了高阶辅助驾驶的实用性。近年来,无人驾驶赛道的确遭遇了一些挫折,而行业对于自动驾驶的实现路径和技术路线也发生转向,车企变得更加务实。从L2级到L3级再到L4级,稳步推进技术落地,让客户感受到价值并愿意为此埋单,这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一句话点评: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推动技术落地。

5

电动汽车续驶冬测起争议

  12月4日,某垂直媒体开启声势浩大的漠河冬测,但其发布的结果在汽车行业内引发轩然大波。据悉,20个参加测试的车型中,比亚迪仰望以85.08%的续驶达成率排名第一,问界M7增程版倒数第一,只有31.6%。悬殊的测试结果,引发华为、吉利、长城从高管到粉丝的连番质疑。余承东直接下场炮轰:“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长城、吉利、起亚等车企纷纷跟进,质疑该结果“欠严谨”。
  实际上,电动汽车冬季续驶里程缩水的问题,一直是消费者的一大痛点。尤其是近期寒潮席卷全国,加剧了新能源车主对于续驶里程的焦虑。媒体进行冬测的本意很好,但为何却遭到车企的“怒怼”?
  据悉,各大车企质疑的重点集中在不同车型之间的整备时间不同、怠速等待加油时间不同、开关门次数不同、测试平均车速不同、项目测试时状态不同等。很多标准看似统一,但可能会因为车型不同,配置、人员不同而导致所用时间不同。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这些因素影响不大;但也有网友认为,这里面可操作空间很大,很难不让人怀疑。
  》》一句话点评:就像长城汽车所呼吁的那样,希望中国汽车行业监管机构、车企、测评机构、媒体和用户共同协力,共同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环境测试水平。


1

大众牵手小鹏、Stellantis入股零跑

  7月26日,大众汽车宣布向小鹏投资约7亿美元,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4.99%的股份,并在后者董事会中占有一个观察员席位。此外,大众集团还与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合作初期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并将于2026年推出。
  3个月后,10月26日,零跑汽车发布公告称,Stellantis集团计划向零跑汽车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这是继小鹏和大众达成合作协议之后,又一家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造车新势力完成战略合作。11月20日,零跑宣布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交割完成。同时双方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除大中华地区以外,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全球其他所有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业内热议,这种有别于中外车企传统合资方式的“反向合资”模式,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风潮。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不断加速,传统跨国车企在转型过程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高歌猛进。通过与造车新势力合作,传统跨国车企可以加快转型;而造车新势力获得了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并可快速实现全球化布局,可以说是“双赢”。
  》》一句话点评:紧抓汽车智电化转型机遇,中国品牌的技术含金量正被全世界看见。

2

吉利与雷诺成立动力总成合资公司

  7月11日,吉利官方宣布正式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双方签署了一项50:50的约束性合资协议,目标是研发、制造和供应先进的混合动力总成以及高效的燃油动力总成。
  在外界看来,吉利与雷诺的合作,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目前来看,内燃机汽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欧洲老牌车企,雷诺在小排量低排放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对吉利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而吉利在混动技术和平台化技术方面是佼佼者,现在需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巩固其优势。此外,双方合作还能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两家公司此前曾表示,将以中国和韩国为重点市场开展合作。
  吉利方面认为此举可令集团本部减少其内燃机动力总成产品生产业务占比,从而使吉利分配更多时间及资源,开发下一代纯电动汽车产品组合,从而加快其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头羊”。对于雷诺而言,亦是如此。目前,雷诺正加大电动化攻势,并致力于让旗下电动汽车业务部门Ampere上市。
  》》一句话点评:在内燃机汽车市场增长有限的大背景下,结盟分摊相对成熟业务的成本是明智之举。

3

长安、吉利加入蔚来换电“朋友圈”

  继11月21日长安汽车与蔚来在重庆签署换电业务合作协议后,11月29日,吉利控股与蔚来在杭州签署了换电战略合作协议。随着央企、民企造车巨头接连加入蔚来的换电体系,蔚来换电从“单打独斗”到组建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开始从私域专属走向公共服务。
  今年6月1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新政规定了车身与动力电池分别核算销售额并分别开具发票,需以不含电池的车身部分的不含税价格作为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享受免税政策,全面支持换电模式。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研究编制换电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换电电池尺寸、换电接口、通讯协议等标准统一。
  蔚来这一系列动作有助于加快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补能服务,有利于降低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和提高其续驶里程,进一步增强用户的购买意愿和使用满意度。
  》》一句话点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换电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补能方式。

4

奔驰与宝马联手布局超充站

  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合力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两家豪华汽车制造商,奔驰和宝马针对超充领域的合作,在业内引发巨大震动。一方面,作为宿敌,也是中国豪华车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双方携手合作不禁让人感慨,“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也显示了奔驰和宝马在中国市场全面转向电动化的决心。
  实际上,这并非奔驰和宝马的首次合作,早在2019年,奔驰和宝马就宣布在汽车出行服务、自动驾驶两大领域展开合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在一年多后暂停了该领域的合作。业内人士指出,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中国市场,大家已经不止于“卷”产品、“卷”价格,充电体验将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奔驰和宝马有豪华品牌共性,联手布局不仅效率较高,还能分摊成本。
  》》一句话点评:“卷”补能,不如大家一起来!

5

华为邀约多家车企组建生态联盟

  11月25日,华为与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根据备忘录,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余承东表示,新的合资公司依旧由华为主导技术研发方向,未来华为智选车的合作伙伴都将陆续加入新公司。
  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共有3种合作模式,分别是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标准化模块)、解决方案模式(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以及鸿蒙智行的智选车模式。其中,鸿蒙智行模式是目前含金量最高的模式,不光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提供最新技术支持,同时在华为线下门店也可享受展示、营销、服务等一系列服务。
  随着华为强势进军汽车行业,凭借自身智能化技术、品牌效应、销售服务等,在汽车行业风头一时无两。除了问界系列和智界S7,华为与北汽和江淮两个“界”产品也处于开发中。除了长安,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加入。12月1日,江淮汽车加入“联盟”。据外媒报道,华为还向德国豪华车企奔驰、奥迪发出邀约,询问其是否有兴趣购买华为新公司的少量股份。
  》》一句话点评:华为不造车,但造车却越来越绕不开华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