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关于平行进口车

发布日期:2021-02-11· 中国汽车报网 郝文丽 编辑:刘晓烨
郝文丽 编辑:刘晓烨

  ♦平行进口车行业人士王绪明:政策制定还需要时间

  对于国六环保信息公开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平行进口汽车行业人士王绪明认为,理由有三。首先,在新冠疫情的严重打击之下,经济“内循环”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机会,是眼下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而进口车特别是平行进口车相对而言属于次要矛盾。

  第二,2018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起伏不定,进口车无疑是双方博弈的砝码,政策性调整缓慢也属正常。

  第三,从多个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多部门早已就平行进口车国六环保公开方案,与中规车、合资车、国产车的环保公开方案做了专题研究与问题评估。国家大概率要出台的不是专门针对平行进口车的环保方案,而是针对在中国上牌在用车的环保公开方案,必须要考虑标准本身的普遍适用性,以及随着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普惠性。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需要反复论证才能出台的国标,需要时间也是必然。

  很多人谈及平行进口商很难获得车企的“核心机密”,其实平行进口车商向国外采购也是源自授权经销体系。如果车企能为中国授权渠道提供这些信息,也一样能为国外授权体系提供。采购时,进口商或许还是有获取相关信息的空间,但需摆脱固定思维去多方尝试。

  平行进口车的使命之一就是平抑进口车价格,打破国外车企对中国市场的“价格歧视与质量歧视”,通过需求倒逼国内产业升级,最终形成“进口带动出口”。在国家已出台的很多规则的细节中,都给平行进口车的创新留出了空间,但都需要付出时间与制度成本。相信随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整体构架形成,制度和时间成本会不断减少,法治与市场的相辅相成,平行进口汽车行业定会走得久远。

  最后建议,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车商把车买回来转手就卖出的卖方市场,而是充分竞争的买方市场。车商可以考虑“订单式采购,仓储式销售”,也就是“卖了再进货”,当好“搬运工”,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风险。

  ►车商心声

  ♦深圳车商李勇:建议实车检测

  如果没有平行进口车平抑进口车价,国内进口车市场将被授权经销商彻底垄断,最终受害的是国内消费者,所以说平行进口车虽是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但是具有存在的价值。

  平行进口车商在进口车辆时是有选择的,眼下多选择美版、加版和少部分欧规车,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虽和我国的国六标准略有差别,但要求并不低,且平行进口车多为数十万元价格以上的高端车,大概率是可以通过国内国六标准检测的。

  国内汽车保有量这么大,每年年检的车以千万为单位,这么庞大的数量都能检测,平行进口车几十万辆的检测规模更不在话下。所以以实车检测的结果为准,来鉴定平行进口车是否满足国六标准,从技术、设备、人员等角度来看都没有难度。

  无论政府从哪些角度考虑,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细则规定,为平行进口汽车行业指明方向,一直拖下去,给报关、改装、物流、销售等整个产业链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郑州车商薛立波:加强规范是好事

  原来郑州百十来家平行进口车销售商,现在只剩下十来家,我还在苦撑着。从2019年7月1日,郑州开始实施国六标准后,我把平行进口车运到武汉、甘肃、长沙、吉林、黑龙江等未执行国六的地区上牌,再运回郑州卖。虽然过程复杂一点,但还可以操作,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后,现在郑州已无平行进口车在卖了。

  做了三年平行进口车,真的不愿意退出这个行业。在行业发展中,我们不仅创造价值,还获得很强的存在感。平行进口车行业的关税很高,我去年卖了一辆200多万元的奔驰大G,一大半都交了关税,很多时候甚至关税比车价还高,这也给国家增加了一定税收。

  诚然发展中的平行进口车行业还不完善,如果国家能出台更多规范性细则,肃清行业环境,规范行业发展,让浑水摸鱼的人退出,让真正想做强做大的人获得更多机会,也是一件好事。

  国家若想鼓励平行进口车行业更快发展,可以考虑大集团采购。如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欧盟协议全面达成,可以尝试和日本车企合作直接进口,郑州和西安都有铁路港,我们此前就曾利用这一便利条件直接从欧洲进口过欧规路虎,非常方便。

  ♦天津车商刘峰:或卡在售后责任不清

  业内同行私下猜测,相关政策的推出是否卡在售后问题的责任划分上。平行进口车此前是没有三包的,凭的是消费者对车辆质量的信任。但2016年之后,三包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是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日益提升。我们作为从业者也希望将售后责任划分清晰,不过目前看的确存在一定难度,到底是国外车企、国外经销商、国内报关行还是国内销售商来承担售后责任,还没有清晰的界定。  当然,我相信国家不会任由平行进口车行业消亡,一定会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国家也希望将行业做大做强,只不过国家的视角更加长远,而不在一时的得失。

  编辑:焦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