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大事件TOP5
NO.1 奔驰女车主事件 事件回顾:一位女车主在西安利之星花66万元购买了一辆奔驰车,还没开出店就发现发动机漏油,找店员退换,但店员各种推诿,最终只答应更换发动机。女车主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直接坐到4S店展车的发动机盖上痛哭。有热心网友拍成视频传至网络,随即引发舆论海啸。此后,女车主又针对该店收取1.5万元金融服务费是否合规提出质疑,隐藏在汽车销售行业多年的潜规则——汽车金融服务费问题,浮出水面。
点评:若问2019年印象最深刻的汽车新闻,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件事。事件之后,梅赛德斯-奔驰及授权经销商发布《服务公约》,重申合法合规的经营理念,相当于一道“金融服务费禁令”。虽然金融服务费这项“名不正言不顺”的收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收费主体是经销商而非金融机构,本质上是经销商的逾矩行为。但其引发的巨大社会舆论,也足以为汽车金融行业敲响合规的警钟。
NO.2 美利车金融IPO梦碎
事件回顾:去年双十一当天,因创始人刘雁南旗下的有用分期业务被警方调查,美利车金融不得不搁置一周后的纽交所上市计划。1月10日,美利车金融公司正式要求员工签署解约协议书。从有望赴美IPO成为“中国二手车金融第一股”,到如今裁员4300余人,美利车金融从巅峰到跌落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点评:虽然此案目前尚无定论,但去年双11该公司三地同时被查处,高管和核心团队多人被带走协助调查,一时间震惊了汽车金融圈。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多或少与该公司的现金贷及暴力催收问题有关。
说到“暴力催收”,很容易联想到“拖车”。长期以来,“拖车”是汽车金融行业应对逾期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当下合规压力较大,一些暴力催收、非法拖车的行为被监管定义为“套路贷”。有从业者更是透露,目前只要拖车就违法,这要求汽车金融机构苦练内功,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以更加审慎负责的态度开展业务。
NO.3 优信剥离金融业务
事件回顾:2019年年中,中国二手车电商交易平台优信宣布,为持续聚焦B2C主营业务的发展,发挥优信的品牌和全国购的行业优势,将对公司二手车交易衍生的助贷业务与58金融旗下Golden Pacer进行合并升级。根据交易对价,优信将持有Golden Pacer一定比例股份并获得1亿美元。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A股上市公司二三四五或已悄然“放弃”车贷业务,其布局两年时间不到。目前二三四五还在运作的业务主要为贷后管理,而贷前申请入口,以及产品介绍中,二三四五车贷王的位置都已被隐匿。
点评:近年来,汽车金融成为互联网平台掘金的蓝海,大批资本疯狂涌入,但很多人低估了这一市场。汽车金融业务时刻考验着平台的线下运营能力,涉及到资本对接能力、流量管理能力、车源把控、一线销售人员的经验和专业度等诸多方面,绝非可以轻松进入的市场。
另一方面,汽车金融领域的“高融”、“高返”一直备受诟病,通过加融利息,给予商户高额返点,以此夺回阵地,于是价格战、返利战此起彼伏。看似划算的贷款产品,其实毛利非常之高,被“加融”的客户终有明白的一天,而那一天也是金融平台失去客户,甚至走向倒闭的开始。
NO.4 大数据公司深陷“套路贷”
事件回顾:9月26日,大数据风控平台同盾科技爬虫类产品“数据魔盒”负责人被查,怀疑其通过为小贷款平台提供客户的个人信息来获取暴利,不少大数据平台因此深陷“套路贷”泥潭。此后,同盾科技也对外作出回应,这一问题客观上存在监管难题,被个别“套路贷”等不法分子利用,正在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曾经服务的某第三方公司。
点评:技术本无对错,但爬虫技术的滥用已涉及到用户隐私的泄露。时至今日,数据的获取已不再受技术的掣肘,而更多变成了道德的考验。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大数据公司的支持,其不合规必然反过来影响金融订单的审批效果和质量。但合规是永远的主旋律,是所有汽车金融机构和大数据平台的生存之本。
NO.5 轻卡“大吨小标”事件
事件回顾:去年5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大吨小标,轻卡不轻”的调查节目,报道为了抢占运输市场,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在实际生产中违背相关规定,通过加重车辆,私自提高车辆载重能力,以便多拉货多赚钱,导致轻卡行业普遍存在“大吨小标”的现象。调查发现“大吨小标”现象的出现,与生产环节监管缺失,货车车主和销售人员心照不宣,检测机构公然作弊,个别交管部门人员徇私枉法等整条产业链暴露出的漏洞相关。
点评:卡车市场的金融渗透率极高,而轻卡又是卡车领域最大的细分市场,“大吨小标”事件一出,影响极为恶劣,相关地区交管所为轻卡车辆上牌慎之又慎,甚至进入停滞状态。该事件影响从去年年中持续到年底,导致这类车型销量大幅下滑,经营此类车型金融业务的公司也备受压力,不仅合同量急剧下滑,坏账率也同步上升。这就提醒汽车金融机构,切忌产品线过短或者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否则将不利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