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丈洋、潘建新:战略转型与本土化精耕,驱动东风本田突围
2025上海车展,东风本田“电力拉满”——全电动化产品矩阵悉数登场,展现了东风本田向新能源全面转型的决心。
有人会问,在合资企业中,东风本田可谓最早做新能源、纯电技术研发的企业,但时至今天,它却没有站在舞台中央。面对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东风本田以何逆风翻盘?4月22日,东风本田总经理渡边丈洋、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等东本领导,在上海车展东本专访间接受媒体采访,详解公司转型与电动化突围路径。
坚定转型,突围电动化红海
在合资企业中,东风本田属于最早探索新能源技术的企业,在电动化道路上经历了“油改电”到纯电平台的迭代升级。潘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东风本田对于电动化、智能化的探索一直不会改变,会坚定地走下去。基于纯电平台,将推出更加安全和驾驶性能优异的新车型。事实上,产品攻势已经开始,东风本田S7以及当天发布的GT车型都属于东风本田的纯电力作。
无智能不电动。关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潘建新指出,未来东风本田将导入更多符合中国用户使用需求、满足中国客户期待,并且符合主流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加强东风本田的电动化产品竞争力,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据悉,根据“创未来2030”战略,东风本田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超过10款新能源车型。而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的建成,则为东风本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提供了硬件保障。
“智电”下半场,构建差异化优势
车市竞争,已经进入智电下半场。东风本田的优势在哪?潘建新认为,东风本田拥有丰富的造车经验、行业领先的制造标准和流程、健全的造车供应链体系、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链路。加上本田品牌70余年的技术沉淀,为东风本田构筑起发展“护城河”。
置身智电新赛道,燃油车时代业已形成的“本田精神”,还能发挥正向作用吗?渡边丈洋坦陈,在电动化时代,怎样形成品牌、技术差异化,确实需要重要考虑。例如驾趣等本田的独有印记,怎样把这些印记赋予所有电动车,这是东风本田需要持续进行探讨的问题。“本田精神所指的操控,不仅是‘快’,而是‘可掌控的快’。东风本田有多年的造车经验,基于造车经验,开发团队会考虑怎样才能在电动车时代造出不一样的车型,消费者能轻松驾驭。既有速度的激情,也能安心掌控。”
在智能新能源赛道上,产品、技术同质化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对于品牌差异化发展,也是东风本田重点考虑的方面。对企业自身而言,东风本田在保持拉升电动化转型以及电动化产品的品牌效应下,坚持Honda(本田)品牌和灵悉双品牌战略。
潘建新对此解析:“本田品牌是根基;灵悉则更贴近年轻一代,满足年轻一代的用车需求。我们会坚持做灵悉,根据市场变化去调整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
渡边丈洋补充说,东风本田在保持电动、混动、插混并行的前提下,大力提升新能源车的品牌效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在坚定不移推动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东风本田也要兼顾“防守”燃油车市场,通过精准优化产品矩阵和渠道布局。“守住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其实也是守住了电动化市场竞争的资格。”
本土化精耕,合作才能共赢
在智能与电动化领域,东风本田选择与中国本土头部企业深度绑定。在上海车展期间,本田宣布与中国头部NOA方案提供方Momenta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推动全场景量产辅助驾驶功能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化落地应用。渡边丈洋透露,接下来,东风本田将与中国本土的优势企业展开充分合作,进一步在智能化领域追赶头部。而在AI领域,东风本田也将与DeepSeek进行合作。
此外,依托东风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本田的全球化技术得以与中国本土产业链高效结合。这种“技术本田+中国智造”的模式,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通过本地化采购降低了成本,为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双重加持。“聚焦供应链优化、平台资源整合等方式,企业运转效率提高,采购成本明显优化。例如,通过与本土供应链深度合作如电池、智能化本地采购等,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渡边丈洋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