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欧福:爱上“中国速度”,恪守“奔驰标准”
正式履新两月有余,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少帅”佟欧福中文进步突飞猛进。更有意思的是,除了一口流利的中文问好,在接受中国媒体记者专访时,他还会用中文强调关键词,比如“中国速度”、“奔驰标准”。
这也是佟欧福作为奔驰中国业务“新掌门”所奉行的战略逻辑:在“中国速度”、“中国创新”、“中国专属”与“奔驰标准”、“奔驰品质”、“奔驰价值”更加深入的双向奔赴中,继续讲好、讲透奔驰的“中国故事”。
爱上“中国速度”
面对当下及未来,奔驰从新平台到新科技的 “全维度创新”战略日渐清晰。
2025上海车展期间,MMA平台首款国产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的全球首秀,预示着奔驰在华智能豪华电动领域开启新篇章。
“全新CLA开启了奔驰未来几年在中国最强大的产品和技术攻势。中国正走在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前沿。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与中国伙伴合作,以‘中国速度’和‘奔驰标准’打造最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佟欧福说。
“中国速度”和“中国创新”无疑是助力奔驰在转型与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从搭载完全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到引入全新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从实现奔驰虚拟助手和思必驰进行语音合作共创,到豆包AI大模型“上车”;从配备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实现CLTC工况下续驶里程866公里,到百公里电耗10.9千瓦时……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正是智能电动时代下,奔驰战略与“中国速度”、“中国创新”相互碰撞、相互赋能的成果。
谈及经常挂在嘴边的高频词“中国速度”,佟欧福说:“虽然我来自德国,但是我已经爱上了‘中国速度’。在中国的工作给了我很多灵感和激励,特别是可以从非常优秀的团队中不断汲取能量。我认为,未来奔驰在中国市场中有很多机遇。”
中国创新与奔驰标准继续双向奔赴
“中国创新”在智能电动时代的意义正发生着变化。在中国这片创新热土上,本土创新企业、本土创新人才所成就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成为跨国车企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
奔驰也不例外。今年是奔驰中国生产研发20周年。经过20年的积淀,北京奔驰已成为奔驰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大、最先进的制造基地之一,自成立以来总产值增长超50倍,整车累计产量突破500万辆。中国研发创新也已发展为奔驰德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中国研发团队秉持“奔驰标准”,以“中国速度”加快智能化产品在中国的落地。同时,中国研发也已步入“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发展新阶段,以越来越多的领先技术反哺全球市场。“未来,我们将探索与更多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吸引更多人才、并充分利用本土强大的供应链,进一步推进本土化进程。”佟欧福说。
当科技创新高歌猛进,如何更科学、更理性地权衡速度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奔驰给出的答案是:恪守“奔驰标准”。
“我们始终坚守‘奔驰标准’、以安全为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佟欧福说,“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我们遇到一些新技术时,会稍微冷静一下,思考这样的创新是否符合客户真正的需求、是否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有一些创新或者配置,奔驰有可能并不是第一家推出的,但是我们一旦推出,就会具备‘奔驰标准’,这也是用户对奔驰品牌的期待,我们将继续秉持这样的精神推进创新。”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在正式量产上市前展开的“自虐式”测试,使“奔驰标准”更加具象化。在国内,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点爆过2000个气囊,零部件测试温度区间覆盖-35℃到90℃,确保无论寒冬盛夏,气囊都能正常展开。日前,奔驰进行了在华首次公开侧面柱碰测试。在实测中,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碰撞侧气囊及气帘均适时打开,车门解锁,有效保护乘客;碰撞时电池剩余电量为90%,碰撞后电池包主体无变形、无冷却液泄漏。此外,全新纯电长轴距CLA也进行了超500项的整车测试,包括10万次摔门测试、56项操稳测试等等。据悉,每辆奔驰新车都要进行15000次仿真模拟测试和150余次实车碰撞测试,中国本土车型还要额外进行30次碰撞测试。
有人说,传统车企的创新过于保守。本届上海车展,奔驰全面呈现了覆盖能效、驾驶、智能、安全等多重维度的科技创新,从面向未来的“前瞻创新集合体”——全新VAN.EA纯电架构平台下首款概念车Vision V的全球首发,到800伏电气架构、两挡变速箱等能效科技的亮相;从线控转向前瞻技术的登场到固态电池量产落地的积极推进,奔驰再次以行动向业界宣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奔驰的第一次发明、每一次创新与下一次创造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