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变革前夜

发布日期:2025-04-17· 中国汽车报网 赵建国 编辑:郭晨
赵建国 编辑:郭晨

近期,一项调研结果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增程式电动车用户日常用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电池驱动车辆。无独有偶,小鹏汽车也在近日宣布将推出一款纯电续驶里程400公里的增程式车型。这似乎与调查结果不谋而合,精准对接了消费者的诉求。
  回溯增程式电动车的发展历程,其技术演进轨迹清晰可见:从初代的小电池配小发动机的1.0模式,过渡至当下的大电池搭大发动机的2.0模式,并即将迈向更大电池容量与高效小发动机相结合的3.0模式。这一演变轨迹表明,增程式电动车正逐步减弱增程器的功能和作用。这一趋势能否成为主流,增程式技术的发展路径还存在诸多讨论与分歧。
  技术进化的内在动力
  各大车企推出的增程式新车型中,纯电续驶里程的竞赛愈发激烈。深蓝L07纯电续驶里程达到300公里,鸿蒙智行智界R7增程版纯电续驶里程逼近300公里。这些新车型的涌现,无不显露出增程式3.0车型的重要特征。纯电续驶里程突破430公里,并配备5C超级快充技术,一款名为“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的全新车型已悄然踏上路测征程……小鹏的这一重磅新车最快也有望于年内登场。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续驶里程能超越300公里的增程式电动车已属凤毛麟角,更遑论突破400公里的车型。小鹏这款新车正是采用了“大电池+小发动机”这一前瞻性架构。
  “市场需求是技术革新的最强驱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回溯数年前,增程式1.0车型纯电续驶里程仅50公里,对于中小城市短途出行或许尚能应付,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50公里则显得捉襟见肘。加之那时车型往往不配备快充,一次充电往往需要数小时之久,这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此外,增程器启动时的噪音和震动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驾乘的舒适度。
  技术进步无疑是推动增程式车型持续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如同技术演进浪潮中的一叶扁舟,增程式技术亦在不断蜕变中寻求突破。”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评价。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增程式技术迈向3.0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动力电池领域,半固态、钠离子及钠锂混合电池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车载电池的能量密度,更让纯电续驶里程有能力跃升至400公里以上,减少对增程器的依赖。同时,充电速度的进步,为纯电续驶里程的增加提供了强大支撑。“这是市场与技术相互成就的典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增程式技术的发展轨迹彰显了这一技术路线的广阔前景。
  更大电池带来更多可能
  从小电池到大电池再到更大电池,增程式电动车电池容量的突破,也标志着行业、社会对增程式电动汽车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多年来纯电动汽车高速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增程式电动车显示出更具生命力的优势。崔东树表示:“增程式电动车有望引领市场潮流,其前景值得高度期待。”他指出,增程式3.0通过匹配与持续优化电池容量,提升增程器及电机系统效率,能显著提升车辆的整体功效,解决续驶里程与补能难题,缓解消费者的焦虑情绪。此外,增程式电动车在性能可靠性方面也具备先天优势,因为系统整体更简单,维修保养成本相较于插混车型具备一定优势。
  与此同时,多位行业专家一致认为,增程式3.0的大容量电池为智能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目前,包括已上市及即将推出的长续驶里程增程式电动车在内,均配备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如理想、问界、零跑等品牌均在此列。有行业专家认为,如果未来电池技术出现突破,更可能会率先在增程式电动车上“试水”,因为其有增程器的辅助,对新材料电池将更加友好。
  但需要指出的是,更大电池带来的成本压力将是增程式3.0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曾欣表示,随着纯电动车型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增程式3.0的价格优势可能会逐渐削弱。近年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以每年约10%~20%的速度下降。如果增程式3.0配装的更大容量电池不能在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一旦纯电动汽车的价格降至与增程式相近甚至更低时,这类车型在市场竞争中将面临巨大压力。
  同台竞技考验企业眼光
  当下,增程式2.0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大规模量产上车,与此同时,新一代增程式3.0技术已然蓄势待发,准备迈向市场。不难想象,2.0与3.0即将“同台竞技”,市场会如何选择,未来两种模式是共生还是替代,考验着企业的眼光。
  “增程式2.0与3.0虽属迭代关系,但绝非简单的产品更迭,而是一场从技术底层架构到用户体验层面的全方位深度升级。”在韦福雷眼中,二者差异显著,升级之处一目了然。从技术迭代路径来看,增程式2.0主要聚焦于硬件层面的升级,致力于攻克增程式1.0模式遗留的技术难题。以主流传统车企主导的增程式2.0技术为例,这些车企凭借在发动机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三电体系,对增程器展开了全面优化。通过采用大电池方案,有效提升了车辆的续驶能力,成功解决了动力短板问题。同时,使得增程器介入时更加平稳顺滑,噪音大幅降低,馈电状态下的动力输出和油耗表现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增程式3.0则截然不同,它正朝着“AI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大步迈进,更加注重运用AI算法实现对能量分配的智能化管理。这仿佛为车辆赋予了一颗智慧超群的“大脑”,甚至能够精准地将加速度变化率控制在人体舒适阈值范围内,让驾驶过程更加平稳、舒适,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驾驶体验。
  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人持不同见解。“二者并非截然分化,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曾欣认为,一方面,增程式2.0与3.0在核心技术层面存在着紧密的继承关系。例如在电池技术方面,尽管3.0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但同样继承了2.0对高效增程器的执着追求。通过优化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提高发电机的转换效率等方式,不断提高增程器将燃油转化为电能的效率,确保增程器在工作时能够以更少的燃油消耗产生更多的电能,为车辆的持续行驶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增程式2.0与3.0之间虽存在一定“代差”,但这恰恰是技术进步的有力标志。只要市场有需求,或许以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为依托,未来还可能出现“增程式4.0”技术。在不增加电池包体积的情况下,有望配装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以获得更长的续驶里程,让增程器成为用户追求“诗与远方”梦想的有力支撑。
  从增程式2.0到3.0的进化历程,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增程式技术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发展轨迹和创新方向。“随着增程式3.0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必将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崔东树认为,增程式3.0技术的蓬勃发展将加速对燃油车的替代进程,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朝着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为消费者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更好体验。这一技术浪潮不仅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变革,更象征着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不懈追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