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AI驱动汽车行业加速变革

发布日期:2025-03-13· 中国汽车报网 张雅慧 编辑:刘晓烨
张雅慧 编辑:刘晓烨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智能驾驶等成为产业“新窗口”。在今年全国两会建议中,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重点关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以及人形机器人等话题,都被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产业新集群已至。

正如冯兴亚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说的,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践行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等领域,是他今年主要关注重点。而AI与汽车产业方方面面的结合都为接下来汽车产业向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汽车报:您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聚焦哪些领域?

冯兴亚:在当前,AI技术发展和能源革命正驱动着汽车行业加速变革,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产业的战略支点。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取得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先发优势,下一步要在国家战略牵引下,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领跑能力。

一是引领全球智能绿色革命,构建技术制高点。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动力电动化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应以智能化与低碳化为双引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加快全固态电池、高阶自动驾驶、氢能储运用等关键领域的突破和普及,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国家电网、智慧城市深度协同,形成全球领先的 “车能路云”一体化生态。

二是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强化自主可控与开放协同。对内构建“硬科技+软实力”双强自主产业链,攻克车规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AI技术与智能座舱、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融合发展;对外以“一带一路”为纽带,输出“技术+标准+服务”组合拳,在东南亚、欧洲等战略市场实现本地化生产与品牌升级,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

三是激活新质生产力,驱动跨界融合与生态创新。加速汽车与低空经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万亿级产业新赛道。同步推动政策、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创新生态集聚,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领先”。

广汽已经建立了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了三电核心技术自研自产;具备了从L2到L4智能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产品覆盖7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整车出口与当地化生产“两条腿”走路,进入了体系化出海的新阶段。接下来,广汽将以三年“番禺行动”为引领,继续强自主、稳合资、拓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报: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价格战与产能过剩的阵痛。高增长背后,中国汽车产业最需警惕哪些风险?

冯兴亚:车企在平衡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时,需注重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一方面,要提高开发效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高价值的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汽车企业,是要守住底线,坚持打价值战。广汽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将坚持以“六力”打价值战,即持续提升产品力、技术力、品牌力、服务力、质量力和安全力,为消费者提供高价值产品和服务。

中国汽车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破除“内卷式”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新战”,车企要怎样探索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冯兴亚: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政府强调“防止恶性竞争”,是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避免市场陷入低质竞争、重复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我认为价格还是应该在合法合规、有序竞争的基础上,交给市场来自我调整。目前,汽车行业的竞争正逐渐趋于良性,这在汽车行业从上到下已经形成共识,行业自身也在进行积极调整。我对汽车行业“内卷”、恶性竞争问题的逐渐向好充满期待。

解决问题的最重要一步,就是要对问题形成共识。适度竞争是汽车行业的固有特性,但恶性竞争,特别是低于成本的销售行为,对行业发展构成威胁。至于要如何解决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我认为,这需要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恶性竞争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科技研发和产品质量,长期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行业内外、消费者均应形成共识,共同抵制恶性竞争,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作为汽车企业,是要守住底线,坚持打价值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汽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将坚持以“六力”打价值战,即持续提升产品力、技术力、品牌力、服务力、质量力和安全力,为消费者提供高价值产品和服务。

中国汽车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车企带来巨大冲击,在智能化下半场,车企要如何用好“AI”这张牌?所有车企都争相涌入,当“技术平权”成为现实,智能化还会不会成为汽车的差异化优势?是否有预想汽车智能化终极形态是怎样?

冯兴亚:当下,AI技术应用将推动汽车产业重塑,成为企业发展的高地和战略支点。在产品层面,要加快利用AI技术与智能座舱、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融合发展,在企业层面,要依托AI大模型优化研发、生产、管理效率,改善供应链管理,实现智能制造升级。

广汽集团的愿景是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移动生活体验,发展技术就是为了让技术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价值。汽车品牌的差异化是多方面的,车企可以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塑造独特品牌形象以及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等方式,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例如,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座舱体验,或开拓低空经济出行场景、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汽车将成长为一个高度智能、高度个性化的智能移动生活空间,同时成为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之一,与外界进行实时交互和信息共享,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更高品质的智能出行及智能生活体验。

中国汽车报:汽车的智能化是个系统工程,要攻克“卡脖子”关键领域,筑起核心技术的“护城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是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车企如何与供应链协同突破“卡脖子”环节?

冯兴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具有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特点。广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通过与供应链的协同合作,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我们坚持打造科技广汽,累计研发投入超500亿元,累计专利申请超过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接近50%,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位列汽车行业第一。

二是加速全产业链布局。我们积极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双链主”牵引作用,先后孵化投资超过50家智驾上下游科技公司,覆盖Robotaxi运营、车载AI芯片研发、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应用等关键核心环节,并在电池,材料等重点领域进行上下游纵深拓展,投资建设国内首个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投资超100亿元建设自主电池和电驱项目,带动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全面打通电池原材料、研发、制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能源生态闭环。

中国汽车报:您提出“从矿到桩”的能源产业链布局,并推动换电与超充网络并行。能源服务是否会成为车企未来核心利润来源?

冯兴亚:能源服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多元化补能策略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换电与超充网络的并行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用户对能源服务需求的增加,能源服务将成为车企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方向之一。

广汽作为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双链主”企业,在从原材料到终端充换电设施,再到电池回收利用全链条布局,既增强了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

中国汽车报:广东省将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广汽已推出飞行汽车和GoMate人形机器人。这类跨界布局是技术探索还是战略必需?

冯兴亚:车企跨界布局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既是技术探索的前沿实践,也是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

从技术层面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动力系统、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加速了低空经济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布局也反向推动了车企的技术创新。通过研发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车企不仅拓展了技术边界,还为未来的技术革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战略角度考虑,跨界布局是车企应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车企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然而,车企涉足未来产业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政策方面,应精准发挥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的导向作用。技术方面,车企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同时,人才也是车企涉足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最后,市场方面,车企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变化,积极开拓新市场,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汽车报:中国汽车出口量已居全球第一,但品牌价值仍待提升。如何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建立全球认可的品牌形象?

冯兴亚:从汽车大国转变成汽车强国,不仅要看销量、规模,更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品质和服务等方面争取全球领先。过去一年,我们紧抓出海机遇,海外市场多点开花,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迈向“走上去”,加力属地经营,国际化迈入新阶段。

2025年是“番禺行动”的开局之年,“国际市场拓展”作为番禺行动的四大改革举措之一,广汽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支持国际化事业发展。一是品牌国际化,铸就全球信赖的品牌形象;二是产品全球化,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矩阵;三是产供本地化,提升市场竞争的现地化运营;四是销服综合化,打造卓越体验的客户服务;五是生态多元化,构建持续发展的汽车生态;六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汽车品牌出海应深耕海外、扎根当地、长期发展。可以通过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实施绿色生产和环保措施以及确保透明合规运营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