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扩产上演生死时速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参会,并作为企业家代表发言。在座谈会后,雷军谈及参会感受时表示:“特别激动,也特别特别振奋。”“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我们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关心、支持和爱护,让我们民营企业家信心倍增。总书记也给我们很多的建议,希望我们民营企业家能够立足实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包括怎么参与国际竞争,包括诚实守信。领导也很关心民营企业,提出要引入现代化管理,做好接班人培养。”
雷军表示,小米创业的15年来,一直聚焦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要下决心把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各个终端产品上,让消费者体验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放眼全球,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的影响力。
AI赋能汽车,是雷军的主战场之一。在汽车赛道,小米汽车产能爬坡是比AI赋能更为紧要的任务。
此前,雷军曾满怀壮志地提出2025年小米汽车销量要达到30万辆的目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当前小米汽车的产能仅为月均2万辆,照此计算,全年产能缺口高达6万辆。更为棘手的是,近期有传闻称,小米汽车与东风汽车的合作遭遇阻碍,武汉第三工厂的建设进展陷入停滞,这无疑给小米汽车的扩产计划笼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从数据看小米的“速度与激情”
2024年,对于小米汽车而言,是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一年。其首款车型小米SU7全年交付量达到13.5万辆,成功超额完成12万辆的初始目标。这一成绩的背后,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双班制下月均2万辆的极限产能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然而,时间的车轮驶入2025年,随着小米SU7 Ultra的即将上市以及第二款车型小米YU7的规划逐步推进,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5年1月,小米汽车新增订单数量高达4万份,然而交付周期却无奈地延长至31周,产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犹如两根相互抵触的弦,发出不和谐的声响。
以2025年计划销售30万辆的目标来计算,小米汽车需要实现月均2.5万辆的产能。但目前,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的极限年产能仅为24万辆,也就是月均2万辆,这就意味着存在6万辆的产能缺口。倘若再将小米SU7 Ultra的1万辆销售目标以及小米YU7的潜在市场需求考虑在内,小米汽车所面临的产能压力将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愈发难以承受。
小米汽车自诞生以来,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以及独特的生态联动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迅速崭露头角。
然而,产能不足这一短板,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对小米汽车的发展造成重创,导致用户的流失。就以同期的某竞争对手为例,其周销量已达到0.47万辆,与小米汽车的0.44万辆差距微乎其微。小米汽车2025年1月的订单量为4万份,但实际交付量却只有2.5万辆。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若小米汽车无法在产能上实现突破,极有可能错失难得的市场窗口期,从而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逐渐掉队。
武汉第三工厂“罗生门”:传闻、进展与悬疑
小米汽车第三工厂的传闻,最早可追溯至2024年12月。当时,武汉经开区成功竞得一块与东风云峰基地相邻的750亩土地,用于“米岚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其中,“米”是指“小米”,“岚”是指“岚图”。这样的命名引发外界纷纷猜测,认为此地极有可能成为小米汽车工厂的选址。2025年1月17日,小米在官方招聘平台发布了武汉汽车工厂项目经理职位,也侧面印证了合作的真实性。
在此之前,武汉市商务局也曾公开表达“积极对接小米汽车项目”的态度,而雷军身为湖北籍人士,同时又是武汉大学校友,这些因素无疑为这一传闻增添了几分可信度,使得大众对小米汽车在武汉建厂满怀期待。
武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汽车工业重镇,在汽车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汇聚了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了成熟且完善的产业链,若小米汽车在此建厂,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小米汽车已与武汉10余所高校达成人才合作协议,为汽车研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此前传闻称,小米汽车第三工厂会与东风汽车展开合作。然而,近期却有爆料称,由于小米汽车与东风汽车在合作条款上未能达成一致,导致该项目陷入停滞状态。合作受阻的背后,根源或许在于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例如,在产能共享方面,双方可能对于如何合理分配产能,以满足各自的市场需求存在分歧;在技术合作层面,对于核心技术的归属、使用权限以及技术成果的共享方式等,或许未能达成共识;而在政府补贴方面,如何合理分配补贴资金,确保双方都能从政策支持中获得相应利益,也可能是导致合作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此外,双方合作也受到来自于北京方面的压力。有爆料称小米与东风合作被北京方面阻拦,甚至被相关机构“叫停”,这一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众所周知,小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从建厂拿地的一路绿灯到造车资质的“先斩后奏”,北京市政府给予了小米汽车100%的支持,使得小米汽车能够以最快速度上“牌桌”。在北汽集团发展缓慢的当下,北京市政府不愿意放走小米汽车第三工厂,也是可以理解的。
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表示,今年将保障小米汽车产能持续爬坡,到2030年全区实现整车(包括北京奔驰、小米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
截至2025年2月19日,小米官方始终未对小米汽车第三工厂的进展作出任何回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正在加班加点赶进度,目前已经封顶,并完成暖通施工,整体进度快于预期。根据规划,这一工厂将在6月竣工,7月投产,成为小米今年上市的首款SUV车型YU7的专属工厂。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小米汽车武汉项目最终停滞不前,小米汽车极有可能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北京亦庄工厂,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小米汽车依然迫切需要新的产能作为支撑。
合作受阻后 小米汽车扩产之路何去何从?
从短期来看,小米汽车可以通过深挖现有产能潜力来缓解产能压力。以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为例,目前实行的双班制或许可以进一步调整为三班制,通过增加人力投入,延长生产时间,实现产能的快速提升。同时,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优化,运用精益生产理念,去除生产过程中的冗余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运作。通过这些措施,有望将月产能从2万辆提升至2.5万辆,从而使年产能达到30万辆。然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产能,但并非可持续的长远之计。长期的高强度生产可能导致员工身心疲劳,进而引发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随着市场对小米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仅仅依靠现有工厂的极限压榨,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
除了对现有工厂进行产能挖掘,小米汽车还可以考虑加速北京亦庄工厂二期的建设和投产进程。在建设过程中,小米汽车应当充分借鉴行业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工厂的布局进行科学规划,优化生产流程,确保新产能能够以最高的效率投入使用。例如,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汽车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在不同的生产区域同时进行生产,最后进行快速组装,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同时,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引入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例如,采用新型的冲压技术、焊接技术和涂装工艺,不仅能够提高汽车的生产质量,还能有效提升生产速度。
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尽管小米汽车与东风汽车的合作暂时受挫,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汽车应该放弃寻求其他合作伙伴。事实上,国内还有许多汽车产业集群地区具备巨大的合作潜力。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这里不仅拥有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能够为小米汽车提供丰富且优质的零部件供应,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还汇聚了大量的汽车产业人才,为小米汽车的生产和研发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小米汽车可以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合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借助当地的产业优势实现产能的快速扩张。此外,小米汽车还可以借鉴苹果与富士康的合作模式,与一些有实力的代工厂建立合作关系,采用代工生产的模式。代工厂通常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和经验,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增加小米汽车的产能,满足市场对产品的迫切需求。
小米汽车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能效率。在生产环节,大力引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计划和排产进行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预测和高效调度,最大程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资源浪费。例如,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护保养,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生产停滞,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在电池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展开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先进的电池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汽车的续驶里程和性能,还能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再者,小米汽车可以从供应链管理方面入手,优化产能布局。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长期订单、进行股权合作等方式,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在市场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调配资源,满足生产需求。同时,优化供应链物流体系,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物流环节的时间和成本。例如,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物流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跟踪,优化运输路线,提高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小米汽车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产能扩张提供有力支持。
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速度游戏”,其最终结果不仅关乎小米汽车自身的命运,更有可能重新定义智能出行时代的竞争法则。整个行业都在密切关注着小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