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时刻六问贝瑞德:关于大众销量、价格战、行业重组……
1月14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官宣:2024年在中国交付超过290万辆汽车,实现销量目标;在全球,大众汽车集团交付车辆超900万辆。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以一组快问快答,就大众中国成绩单、市场价格战、合资企业走势、行业重组等热门话题给出了答案。
Q:如何评价大众中国的2024?
A: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24年,那就是“转型”。我们在战略落实层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践行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承诺。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表现抢眼,全年在中国交付超过2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 ID.纯电销量增长17%,ID.3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之一,在紧凑级两厢车市场位列第一名。截至去年年底,ID.系列中国累计销量突破55万辆。
燃油车绝对领跑。2024年大众集团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份额超21%。这是自2005年以来,大众集团在中国燃油车市场达成的最高份额。其中,速腾、途观、帕萨特、迈腾、奥迪A6系列等多款车型,均在各自细分领域继续保持强劲表现。
Q:2025的关健词是什么?大众中国又有哪些小目标?
A: 2025年将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战略成果的“交付之年”,重点成果包括——
• 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型上市
• CMP平台首款原型车发布
• 大众汽车ID. 与众(ID. UNYX)品类的新车型亮相
• 基于PPE纯电动平台的奥迪车型上市
• 首款增程式车型发布(将于2026年上市)
• 持续推进燃油车型的混动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拓展集团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Q:新一年,中国市场白热化竞争和“价格战”,会有变化吗?
A:我们预计这一趋势今年还将延续,甚至还将加剧。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随着市场价格不断走低,众多车企面临盈利难题。大众汽车集团不会不计代价地追求销量增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对我们来说,市场份额并非评判业务成果的唯一标准,盈利水平才是首要考量因素。我们重视长期目标,并致力于对未来持续投资。
Q:过去几年,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这一趋势会持续下去吗?
A:当前市场环境中,企业均面临各种挑战,新势力车企亟需迅速扩大规模,合资企业则需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我们深知中国市场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发展速度迅猛,产品交付节奏快,创新实力强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因此,我们决定进一步加强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并深化与合资伙伴的合作,共同制定了全新的产品路线图。我们期望从2025年中至2026年开始,逐步展现战略成果。
我们的战略清晰明确,与合资伙伴企业携手共进,共同应对挑战。我们认识到,2025年仍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
Q:对于2025年的中国市场,有什么样的预测?
A: 2025年,市场竞争仍将非常激烈,且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将长期延续。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会自行消失,价格也难以回归以往的高水平。无论是大众汽集团还是整个行业,都需着力提升成本竞争力。我们绝不能消极等待,幻想市场未来会自行改善;或认为消费者会愿意支付更高溢价。
我们预测,至2030年,中国车市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尽管增幅可能会有所波动,但增长的趋势将是持续的。中国汽车产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个人移动出行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也将是极为重要的需求。因此,汽车保有量将不断扩大。当然,市场或许不会再现过往两位数的增幅,但个人移动出行作为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这一基本面不会改变。与几个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中国汽车市场的保有量仍有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坚信中国车市将保持增长。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预计将进一步增长2%至3%。
Q:2024年,日本车企大动作很多,比如日产和本田探讨合并。对此您怎么看?未来会否出现更多兼并重组或更有突破性的合作模式?
A:未来汽车行业必将经历一番整合。一些品牌的销量相较于国际大型车企而言相对较小。理论上,若能将这些销量聚合在一起,能带来更为显著的规模效应,进而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然而,要实现良好的协同效应,企业之间必须制定出非常好的合作战略。这样的合作,必然要求将各异的企业文化融为一体,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能够理解这一选择背后的逻辑,相关企业认为,构建全球性的大型企业能够带来规模效应的显著提升。但关键在于,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确保各方能够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