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车市场挤满了华为
华为,虽以高姿态声明不直接涉足汽车制造,却以其科技底蕴和创新能力,悄然在汽车行业尤其是高端市场编织起一张广泛而精细的网络,其身影已遍布这一领域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华为现象”。近日,华为鸿蒙智行携手北汽集团精心打造的享界品牌首款力作——享界S9登场,标志着双方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出了第一步。与此同时,华为与江淮汽车的战略联盟也揭开新篇章,共同孕育出全新品牌尊界,进一步丰富了华为在智能汽车生态中的布局。
至此,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品牌并驾齐驱,不仅展现了华为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上的积累,更以其独特的生态构建能力,对传统汽车行业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引领着智能出行的新风尚。华为在高端汽车市场的“合围”,不禁让人惊呼,高端车市场挤满了华为。
“外面全是华为”
8月6日,鸿蒙智行与北汽携手举办享界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标志着全景智慧旗舰轿车享界S9的登场。上市仅仅72小时,S9便以惊人的速度收获了超过4800辆的大定订单,初步显示出市场的号召力。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难掩喜悦之情,通过社交平台宣布这一佳绩,并自豪地指出,享界S9不仅订单量远超预期,更在同级别纯电轿车市场中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作为品牌首款豪华旗舰轿车,享界S9在设计上承袭了问界M9的家族化美学,被誉为“华为9系双旗舰”的明珠。在定价策略上,享界S9以39.98万~44.98万元的价格区间,对标“78S”(宝马7系、奥迪A8L、奔驰S级的简称)及“56E”(宝马5系、奥迪A6和奔驰E级的简称)等高端市场标杆车型,展现出华为与北汽对于产品品质的自信与追求。余承东表示,享界S9旨在与奔驰S级、宝马7系及奥迪A8L等国际豪华品牌一较高下,提供Ultra(四驱旗舰版)与Max(后驱长航版)两大版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他强调,S9配装的800V高压碳化硅体系与高效电驱系统,确保了车辆即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拥有超过600km的续驶里程,真正实现了“续驶无忧”。
与此同时,鸿蒙智行揭晓了“第四界”的神秘面纱——MAEXTRO尊界。余承东透露,尊界品牌的首款车型已进入紧张的整车验证阶段,预计年底前完成下线,并计划在明年上半年上市,预示着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将更加全面而深入。
回望过去,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从AITO问界的推出之初便饱受关注。从最初的疑虑到如今的成功,问界模式验证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实力。自4月起,AITO问界销量持续走高,7月更是突破4万辆大关,累计销量已超40万辆,成为新势力中的佼佼者。此外,与奇瑞合作的智界同样表现不俗,预售开启仅三天便收获1万辆预订,再次印证了“华为造”的强大市场影响力与消费者的认可。
更高端是惟一出路吗?
有分析人士指出,华为的品牌基因,自其涉足汽车领域之初便注定了其高端与创新的品牌调性。通过与赛力斯、奇瑞、北汽等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华为成功打造了问界、智界、享界三大品牌,分别精准覆盖SUV、轿车及行政轿车市场,而即将问世的尊界更是将目标直指迈巴赫、劳斯莱斯等超高端品牌,预示着华为在超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的雄心壮志。
华为的系列布局展现出华为对汽车市场的理解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期待。一方面,华为系产品的集中涌现,无疑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推动自主品牌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历史性突破;另一方面,随着华为系内部产品线的日益丰富,市场交叉与用户重叠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如何在保持品牌独立性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市场的有效区隔,将是华为未来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定价策略来看,华为构建了从20万~100万元级别的产品线。问界系列以M5为起点,逐步向上延伸至M7、M9,每一款车型都在巩固华为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时,不断拓展价格边界。智界S7的推出,则进一步细化了高端市场的价格区间,与问界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享界S9则精准定位在M7与M9之间,填补了市场空白。而尊界的百万元级定价,更是将华为的品牌高度推向了新高度。
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以高端车型为突破口进入汽车产业是正确之举,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华为越做越高端,离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远。在这个油电平价、智驾平权的大背景下,华为是否应该更加亲民一些,值得思考。
此外,有消息称,特斯拉更加便宜的Model 3已经在海外工厂下线,国内相应车型可能马上落地。特斯拉由高向低的发展之路,也是国内诸多新势力的发展方向,与华为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截然相反,从这一点看,华为向更高端的发展方向也值得探讨。
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传统高端汽车品牌尚未完全转型新能源智能化的现状,华为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重构,逐步改变市场格局。
“华为造”或引发审美疲劳
尽管华为以其高端“界”系列品牌在汽车市场掀起波澜,但高端市场的饱和度与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复杂性仍需深入探讨。华为品牌的号召力无疑为合作车型带来了光环,但市场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多的高端产品,以及“华为造”的魔力能否持续显现,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市场趋势来看,国内消费市场的结构性转变正驱动着价格结构带的上移,高端车型销量的持续增长印证了消费升级的强劲动力。这体现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汽车行业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附加值提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端产品都能轻易获得市场认可,尤其是在技术差异化日益缩小的今天,品牌力、产品力和市场策略的综合考量显得尤为重要。
华为以其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为合作车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品牌”支持,助力其向高端化迈进。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华为的光环下,各合作品牌如何保持自身特色,避免内部竞争?同时,面对市场上众多的高端车型,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华为及其合作伙伴的智慧与策略。
还有一点是众多企业可能始料未及的问题,就是诸多车型都以华为的技术为重要卖点,可能带来营销与市场上的审美疲劳,如何规避此类问题,需要企业考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华为在技术支持上不遗余力,但产品的最终呈现仍取决于主机厂的消化与创新能力。华为的角色更像是催化剂,而非决定性因素。因此,各合作品牌需在充分吸收华为技术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此外,高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差异化不再是惟一的竞争点。市场用户增量的争夺、品牌忠诚度的培养以及产品力的持续提升,都是车企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产品爆发期或许能在短期内刺激销量,但长远来看,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深耕,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持久信赖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