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Waymo 右手Mobileye 极氪启动自动驾驶国际合作战略

发布日期:2022-01-1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郝文丽 编辑:黄蓓
记者:郝文丽 编辑:黄蓓

自动驾驶市场总能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近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全球知名无人驾驶技术公司Waymo达成合作,公司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将为Waymo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并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

据悉,极氪提供的纯电动汽车,在设计上将优先考虑Waymo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WaymoOne乘客的舒适、方便和偏好,并确保符合美国联邦的安全标准。而专属车辆是基于极氪智能移动出行平台——浩瀚-M(SEA-M)架构打造,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CEVT)设计与研发。

Waymo相中极氪定制

无人驾驶技术世界排名第一的Waymo已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包括菲亚特克莱斯勒、戴姆勒卡车、雷诺日产,但与中国车企的合作还是第一次。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分析,Waymo与其他车企的合作和与极氪的合作并不相同。

在此之前,Waymo与车企的合作模式相对简单,即Waymo从菲亚特·克莱斯勒、捷豹路虎和雷诺-日产-三菱采购整车,将这些车通过后装改装的方式,加上实现自动驾驶所需的传感器和相应算力以及通讯部件,进行自动驾驶的真实道路测试或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

以Waymo曾使用的林肯MKZ为例,其在车辆控制系统层面,比较适合快速接入自动驾驶控制车辆的线控技术。但事实上,后装自动驾驶车辆问题较多,核心在于现有车型的控制体系,本质上是为了人类驾驶员所打造,需要靠最传统的机械传动来保证稳定性,而自动驾驶算法对于车辆的控制主要依靠电子信号,某种意义上与传统的操作逻辑是相悖的。

换言之,Waymo需要的是一款真正按照纯自动驾驶软硬件需求打造的定制汽车,这是此前从没有过的,而极氪做到了。

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的控制反馈更迅速,更适合与自动驾驶系统相融合。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链相对比较成熟,特别是吉利浩瀚-M(SEA-M)架构具有较高的技术先进性。

据悉,浩瀚-M架构是全球首个专为无人驾驶场景研发的智能移动出行平台。与传统汽车制造平台不同,浩瀚-M架构打造的产品,可从用户的出行体验出发,以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为核心,打造出更适合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专属产品;无论是吉利的浩瀚SEA架构,还是面向无人驾驶时代的浩瀚-M架构,都承载着吉利多年来的技术沉淀。极氪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安聪慧也颇为自豪地表示,此次合作充分证明了极氪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商业拓展潜力。

吉利借势Waymo

从Waymo做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和测试的角度来说,极氪几乎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合作伙伴。极氪在浩瀚-M架构上,预埋了无人驾驶软件接口,可以将L2~L4及以上智能驾驶系统直接接入车内,能实现线控自动切换,适配不同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Waymo可以灵活定制传感器方案。

另一方面,浩瀚-M架构与吉利旗下交付给消费者的民用级电动车SEA浩瀚架构共享电子电气架构,这就有了快速迭代的能力。Waymo在测试时,也能提高研发和使用效率,避免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只能用老旧车型进行路测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极氪与Waymo的合作不仅惠及Waymo,也让吉利大为受益。鹿文亮指出,作为车企,吉利最擅长的还是造车,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积累与科技公司仍有差距,与国际上的自动驾驶龙头企业合作无疑会提升吉利在智能化方面的竞争力。其实,吉利在国内也是这样的发展思路,其已与国内自动驾驶龙头百度合作开发集度汽车。

此外,车企开发一个全新平台需要巨额投入,只有该平台上生产的车型实现规模化,才能平摊研发成本,进而盈利。所以吉利也在寻求更多合作,将这一平台的价值充分发挥。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则认为,国内外汽车行业都有“产品市场”向“出行市场”进一步融合转化的趋势,吉利和Waymo双方在市场布局上互相借力,背后还隐藏着出行企业和车企之间天然的相互需求。新的出行业态对汽车产品不仅会提出新的要求,并且新出行包括无人驾驶出行产生的内容和数据,反过来也会促进汽车产品的快速迭代。

从车企的角度看,在未来产品经营模式上也势必要面对利润生成方式的巨大改变。为了应对这一点,车企尽早布局会更加有利,否则未来仅靠车辆产品单一盈利的模式过时后,传统车企势必连生存都会非常困难。吉利显然在以各种方式寻找新的支撑点。

国际合作未必成为主流

国内车企此前多与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合作,与国外自动驾驶公司合作极少。那么,在主流车企与国外主流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后,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否会成为国内车企发展自动驾驶汽车的主流方式之一?

鹿文亮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他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运营环节。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自动驾驶科技企业显然更了解国内法规和市场需求,相对而言优势也更加明显。而国际自动驾驶公司,无论是Waymo还是Cruise,它们更了解的还是美国法规与市场需求。

而且,从自动驾驶技术的角度来看,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差距并不大。2021年,加州交通管理局DMV发布全新2020年全年自动驾驶数据,按照自动驾驶性能核心衡量指标之一的脱离数指标(MPD)统计,两家中国自动驾驶公司AutoX和小马智行上榜前五名,紧随Waymo、Cruise,福特和大众汽车支持的Argo AI名列第五。在前十榜单中,文远知行和滴滴出行排名分别位列第六和第七位。

所以,车企在选择合作的自动驾驶企业时,不会以国际还是国内企业为主要考量标准,更看重的是技术水平和是否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国内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既有先进技术,又了解国内法规要求,是很理想的合作伙伴。

曹广平也认为,国内车企与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合作有本地化优势,尤其是与国内互联网企业合作,在合作初期可能会有很方便和宽阔的客户流量入口。但是市场竞争是趋于多元化的,不排除部分大车企有信心在国内进行自动驾驶出行布局基本完成后,再进行国际化的战略性布局。

像吉利这样与业内领先的全球伙伴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全球用户提供智能、可持续的出行服务;通过与waymo的先行合作商业化试点,浩瀚-M架构未来同样可以反哺到乘用车市场,这也是极氪品牌对未来商业思考前瞻性的表现。

国内车企的国际化“野心”

吉利与Waymo的合作看似两个企业间的行为,似乎只关乎自动驾驶,但实际上反映出中国车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吉利可以说是国内车企规模化、国际化步伐最快的车企。

曹广平指出,吉利多年来国际化的趋势明显,这次其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极氪与Waymo达成合作,充分体现了其产品继电动化、智能化后,在共享化方面也与国内外新的出行市场相结合,充分探索未来汽车新生业态的战略意图。

事实上,就在刚刚开幕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2022上,英特尔公司的自动驾驶部门Mobileye表示,计划与极氪合作,于2024年在中国推出全球首款具有L4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并最终在全球市场推出。

从曝光的预告图来看,这款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新车会是一款SUV,该车会使用Mobileye Drive平台提供的算法、软件和地图等。该平台将使用True Redundancy软件架构的6颗Mobileye EyeQ5High芯片,以处理Mobileye的驾驶策略及地图技术的开放协作模型。新车基于吉利SEA浩瀚平台打造,双方将在软件技术方面进行有效的集成。

众所周知,电动化普及后,下一个汽车行业的大趋势就是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作为一种软硬件结合程度很高,且需要大量虚拟和实际道路测试的顶级技术,门槛很高。作为传统车企的吉利,想要布局这个领域,联手Waymo、Mobileye这样的行业大佬无疑是一条捷径,而这条捷径不仅通往国内市场,更通向全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