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企业发展 需“软”、“硬”兼施— —专访北京奔驰党委副书记邢东军
随9月份产销数据的公布,车市唱衰声此起彼伏。然而,北京奔驰却能够逆势而上,再次领衔高端豪华品牌。但处在汽车行业变革时期,北京奔驰同样面临着由传统汽车生产制造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问题。那么,作为合资品牌的北京奔驰,取得如此成绩的驱动力是什么?怎样将新能源、智能网联落到实处?日前,在参观北京奔驰前驱车厂期间,北京奔驰党委副书记邢东军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生产智能化、柔性化以及绿色工厂,是北京奔驰的突出特点”
《中国汽车报》:北京奔驰在“高质量”生产过程中有哪些侧重点?
邢东军:与世界工业对接发展过程中,北京奔驰秉承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有机融合。在产品制造生产方面,智能化和柔性化是我们发展探索的突出特点。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冲压、装焊、涂装、总装这四大生产环节。如刚刚参观生产线时,车间穿梭如织的配餐车、智能扫码等应用;还体现在生产节奏、品种管理的层面。而生产的柔性化,则是能够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利用产能来提高产品。虽然,德国的戴姆勒工厂严格区分前驱、后驱车工厂,但随着北京奔驰发展势头向好,我们的前驱车工厂也生产后驱车产品,包括燃油车和电动车,均可在同一工厂生产。事实上,发动机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工厂的自动化率高达98%,在3C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人。目前,北京发动机工厂实现了50万台的年产产能。生产制造的产品,已经融入到戴姆勒全球的供应链体系当中,生产任务比较艰巨。转型当中能初始阶段是有些痛苦,但是还是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包括后市场服务。
除此之外,北京奔驰在高端制造生产过程中,突出绿色工厂的概念。北京奔驰在开发区的占地面积,近5个平方公里,“绿色”渗透在工厂的多方面。比如承诺50年后油漆工厂的土壤可达原有标准、使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水溶性油漆、废水进过自建的废水工厂处理后可以养鱼、在MIV工厂和新工厂建立雨水收集池,用于平常养花喷泉等。另外,我们新建工厂的研发中心采用地源热泵,利用绿色电力进行生产。在响应国家双积分制度方面,我们自身内部就能达到平衡。
《中国汽车报》:刚刚您也提到,利用绿电生产新能源汽车,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那么,北京奔驰接下来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布局是怎样的?
邢东军:首先,我们的新能源电池工厂已经建立起来,动力电池的生产的生产过程非常节能,并且严格按照戴姆勒先进的技术标准。在产品布局方面,下个月,北京奔驰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QC也将正式下线,纯电动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程度,完全达到特斯拉的技术水平,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基于德国戴姆勒提出的2039计划,纯电动车在2030年要占据总产品50%。未来北京奔驰每年都将推出1-2款高端的新能源汽车车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引进德国戴姆勒新近产品的同时,将提升北京奔驰在新能源和整车生产方面与戴姆勒共同研发的能力,提高新能源车生产制造工艺的技术能力,提升售后服务能力。另外,戴姆勒亚洲地区最大的研发中心已经在建。所以,我们研发人员将和戴姆勒人员成为一体,新能源产品也会和戴姆勒同步上市。
♦“员工素质的提高,将推动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中国汽车报》:高端生产制造离不开高端人才。北京奔驰现在的人才比例情况如何?
邢东军:按照公司的发展战略,我们持续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目前,北京奔驰共有13000名员工。其中,海归人才有500名,工匠人才约占到蓝领工人的1/3。在打造高端产品过程中,北京奔驰拥有一批实力强劲的高端人才作为支撑。
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往往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北京奔驰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员调整?具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是怎样的?
邢东军:双转型是世界很多车企普遍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北京奔驰在向“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也对内部员工进行调整。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技能,重新分配到自动化生产的不同岗位。
而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北京奔驰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制定良好的人员培养发展战略,即走向卓越的202X三年发展战略;其二是倡导工匠人才的培养体系,打开公司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双通道。工匠人才从小h向大H成长通道转变。并通过实行轮岗制、人才交叉和互换,实现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另外,北京奔驰会选派高潜能后备人才和优秀的专业技术员工,到德国戴姆勒工作学习。同时,德国戴姆勒在北京奔驰的有职务外专约70名,没职务的临时性专家约200名,这也是合资企业最大的特色。
随着新产品的引入,以及对戴姆勒精益制造、生产方式的学习,北京奔驰的制造工艺、管理技术、产品质量均得以快速提升。德国总理默克尔到北京奔驰访问后,曾给出北京奔驰和德国戴姆勒生产的产品,做到了同一品牌同一品质的评价。
截止今年,我们已经正式组团到戴姆勒全球的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且收劳务费。这也力地印证了,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积累,北京奔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自身能力,而且也被戴姆勒全球生产制造体系所认同。
♦“技术硬件和企业文化软件有效结合,双轮驱动企业发展。”
《中国汽车报》:刚刚在通往车间的走廊时,您第一时间介绍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工人先锋号”工厂这一荣誉,可见我们的“软”实力也很能“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些 “软实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邢东军:我觉得打造合资企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环境。通过我们的生产制造国产化,转变成我们民族工业汽车制造技术的提升。一硬一软双轮驱动企业发展,硬件是我们戴姆勒的高端产品。更不可或缺的是,企业如何通过终端合作,实现文化融合。在北京奔驰发展的这些年,我们倡导客户至上、诚信责任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在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推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行政管理、党工团组织通过企业文化来促进中德的有机融合。
从“软”的企业文化角度来讲,作为企业的党工团组织,我们确立了“行则至极”的企业精神。即在产品质量、客户体验方面做到极致,并且制定了“走向卓越”的战略。而我们的共青团组织、工会提出“奔驰车,中国造”的口号。通过围绕企业文化,每年开展全体员工运动会、文化节、家庭日、困难职工慰问、龙舟赛以及国际马拉松比赛等活动,让中外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因此,我们有了“齐应星辉”、“清风奔驰”的党建品牌、“团聚星辉”的共青团品牌。而党的工作主要涵盖在六个重要方面:党的领航工程,党的先锋工程,评选优秀党员,党的人才素质工程,党的文化工程、党的服务工程。
北京奔驰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合资企业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这份历史责任和担当。同时,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对中网、贫困地区关爱扶贫、支持大熊猫基地等社会支持活动。
编辑:吕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