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途科技:以AI重构汽车智能生态的深度实践
近日,弋途科技CEO吴小航、CMO李盼、COO夏永峰就企业战略、技术布局及行业发展等议题接受媒体专访,深度解析AI技术如何重塑汽车产业未来。这场对话不仅揭开了弋途科技在汽车AI领域的创新密码,也为行业发展趋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
初心溯源:从大模型浪潮到汽车智能变革
吴小航回溯公司创立背景时,眼神中充满对技术变革的敏锐与执着。2022年GPT 3.5的横空出世,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他心中激起千层浪。“当时我就意识到,大模型技术蕴含的深度理解与交互能力,将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吴小航解释道,“‘弋途’即‘意图’,我们希望打破汽车作为冰冷机器的固有印象,通过大模型赋予其‘读懂人心’的能力,让汽车真正成为人类出行的智能伙伴。”
带着这样的愿景,弋途科技于2023年正式投身汽车AI领域。在吴小航看来,大模型所带来的深层次能力,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它就像是为汽车装上了一个超级大脑,让汽车不仅能执行指令,更能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公司坚定地踏上了以AI驱动汽车智能化转型的探索之路。
直击行业痛点:构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李盼在剖析行业现状时,展现出对市场痛点的深刻洞察。他直言,尽管AD自动驾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汽车整体智能化水平仍存在显著短板。“现在的汽车,除了自动驾驶领域,在座舱及其他方面远未达到真正智能化的标准。”李盼进一步解释道,“回顾过去十年,车载智能化大多只是将移动互联网生态简单复制到车上,比如装上大屏、增加触控操作、引入基础语音交互。但这些功能缺乏对用户实际需求的深入考量,甚至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反人类设计,本质上属于‘伪智能’。”
针对这些问题,弋途科技推出了心界AI全栈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Mind模块,赋予汽车感知、推理与决策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Mind,让汽车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周围环境、理解用户意图,并做出合理的决策。”李盼介绍道,“结合L3级智能体,我们能够实现从感知到服务的闭环,再配合全新设计的人机交互架构,全方位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李盼坦言,当前行业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首先,车辆运行过程中涉及大量信号、人员状态及外界环境数据,但目前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数据整合与分析困难重重。其次,训练汽车智能体所需的数据和算法尚不完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优化。最后,车端与云端之间的工程化协同难度巨大,需要解决数据传输、模型部署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尽管挑战重重,但我们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汽车将进化为具备自主思考能力的移动空间。”李盼举例说明,“比如用户只需下达‘去虹桥火车站接人’这样模糊的指令,车辆便能自动规划最佳行程、实时跟踪航班信息、推荐合适的停车场,甚至根据接人时间和朋友喜好推荐周边餐厅和活动。”
技术迭代:应势而发的产品升级路径
谈及公司发布的第二代全栈AIOS,吴小航详细阐述了背后的技术演进逻辑。他回忆道,公司早期的研发重心在于解决语音交互领域长期存在的“听不懂、服务不闭环”两大顽疾。“在大语言模型出现之前,车载语音交互常常让人感到沮丧,要么无法准确理解用户指令,要么即使听懂了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吴小航说,“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语义理解的难题。而通过与腾讯等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我们进一步实现了从语义理解到服务落地的完整链路。”
2023年,弋途科技与DeepSeek的交流成为了技术升级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我们了解到DeepSeek在深度推理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这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吴小航说,“我们意识到,未来汽车不仅需要理解语言,更需要具备深度推理能力,才能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服务。”基于这一判断,公司迅速启动了新一代系统的研发,提出了“Mind+AI-HMI+L3智能体+AIOA”的全新架构。
“我们的技术演进遵循‘纵向深耕、横向拓展’的战略布局。”吴小航进一步解释道,“在纵向,我们将与头部智驾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动智能座舱与底盘、车控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实现整车智能化的全面升级。例如,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将智能体的决策能力与车辆的底盘控制相结合,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平稳、舒适。在横向,我们将推动AI系统向多终端延伸,构建跨设备协同生态。未来,汽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终端,而是能够与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实现无缝连接,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智能服务。”
夏永峰分享了公司在技术迭代与交付稳定性上的平衡策略。他介绍,公司采用“上海核心研发+区域适配”的分布式架构,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上海汇聚了大量高端人才,我们在这里组建了超过50人的核心技术团队,专注于搭建技术平台和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夏永峰说,“而在合肥等地设立的分中心,则主要负责项目的本地化适配和落地工作。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此外,公司高度重视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研发。“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模拟各种复杂场景,对系统进行全面、高效的测试。”夏永峰透露,“通过引入这些工具,我们将项目交付周期缩短了30%,人力成本降低了25%。同时,我们还与诚麦、商汤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生态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
竞争与布局:锚定标杆与核心要素
面对行业竞争,吴小航将理想汽车视为重要参照。“理想在AI战略布局上表现得非常稳健且具有前瞻性。”吴小航分析道,“从2023年我们与理想高管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AI的重视程度极高,明确提出要将理想打造成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他们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布局,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吴小航也强调,弋途科技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优势。“我们是一家toB服务商,我们的使命是助力合作伙伴快速追赶并超越行业标杆。”他说,“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不仅要满足客户的现有需求,更要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在吴小航看来,关注行业竞争需要聚焦三个核心要素:模型、芯片和操作系统。“模型是智能的基础,国内的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国外的OpenAI,它们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可能带来行业格局的变化。”吴小航说,“芯片则是模型运行的硬件载体,英伟达、高通、MTK等企业的芯片技术发展,直接影响着AI应用的性能和体验。而操作系统作为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其稳定性和兼容性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李盼进一步指出,汽车AGI的实现是一个分阶段推进的过程。“短期来看,我们要实现AD自动驾驶与座舱智能体达到L4级协同,让车辆在行驶和服务过程中更加智能、安全。”李盼说,“长期目标则是打造具备空间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移动机器人形态。这一进程预计在3年内初见成效,届时车辆或将突破现有形态,实现机械臂交互、自主导航等功能,真正成为一个全场景智能的移动空间。”
技术与商业:定制化模型与多元变现探索
在模型应用层面,李盼详细解释了公司的技术路线。他强调,弋途科技并非单纯依赖开源或自研模型,而是基于汽车垂域需求,构建“基础模型+垂域优化”的混合方案。“我们深入研究车内的各种复杂场景,包括驾驶环境、用户习惯、出行需求等,设计了专属的训练指标。”李盼举例说,“比如出行任务调度准确率、座舱环境感知精度、用户意图理解深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来优化模型,确保模型输出符合车载场景的实际需求。”
与行业内一些企业简单接入通用模型不同,弋途科技更注重结合场景进行深度优化。“我们不仅仅是让模型能够回答问题,更要让它能够根据场景变化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李盼说,“比如在规划行程时,模型不仅要考虑路线和时间,还要结合车内乘客的喜好,动态调整HMI界面,播放合适的音乐,推荐相关的景点或餐厅。”
商业化方面,吴小航透露,当前公司以开发费与授权费为主要收入来源,但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所有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要素的重新组合。”吴小航说,“除了传统的开发费和授权费模式,我们正在重点探索四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基于终端入口的后向订阅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车载应用的订阅模式并未取得成功,但在AI模型时代,终端将成为新的入口。”吴小航解释道,“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探讨,如何基于智能终端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并通过订阅模式实现盈利。预计未来两三个月内,我们将推出相关产品和模式。”
第二个方向是打造软硬一体的计算平台。“在模型时代,硬件和软件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模糊。”吴小航说,“我们计划将域控制器、芯片和模型进行深度整合,打造全新的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服务体验。”
第三个方向是车载音频生态建设。“汽车是音频流的重要阵地,但过去十年,我们一直未能打造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车载音频服务。”吴小航表示,“在模型时代,我们有机会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正在研发的AI播客,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音频内容,而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和场景的智能音频服务平台。”
最后一个方向是“一脑多端”协同战略。“未来,所有的终端都将实现AI化,汽车需要与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实现无缝协同。”吴小航说,“我们将把汽车作为智能生态的重要一环,通过‘一脑多端’的架构,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作。”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让产品覆盖50%的主流车企。”吴小航最后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持续创新,不断探索,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